学生感觉“很贴心”
淘宝体、手书体、游戏光盘……高校别出心裁的入学通知设计,让“90后”的大学新生们直呼“很潮很贴心”。“跟原来那些古板、传统的录取通知书相比,2011年的新潮通知书时尚、清新又不低俗。这种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创意正符合我们90后的风格。”学生小陈说。而刚拿到华科大录取通知的安徽学生小徐则表示,自己对大学生活极为憧憬,但也心怀紧张。一想到要远离父母,甚至有些恐惧。“但一拿到精美、独特的录取通知书,看到微博上那些亲切又有趣的招呼,我的心情就瞬间变好了。”
而已经上大四的湖北大学学生刘青也对这种自己没机会亲自体验的通知书很是赞赏。“为什么我们当年的录取通知书如此单调呢,而且还没有亲昵的录取短信。”刘青认为,“淘宝体”录取通知是学校温情的一种表达,“如果一直用官方正式文体,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淘宝体’可以拉近学校和新生的距离,让远方学子在这里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专家:再“潮”也应慎用
学校在短信里喊着“亲,我们包邮通知书哦”,收到这样新潮另类的录取信息,一些家长和教育学者却表示了担忧。
“如果我孩子收到这样的短信,我肯定会觉得是别人在搞恶作剧。”家住汉口的家长陈女士就认为,另类个性的通知书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但终究显得不够正式,甚至让人产生不信任感。也有网友直接批判,过于另类甚至有些出格的方式来展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不排除有炒作、制造噱头的嫌疑。
“中国传统习惯了刻板不变化,录取通知书改变风格就是体现了一种变化。”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认为,现在年轻人更具个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改变也适应了这种变化。“只要不低俗、不出格,传递的信息是真实的就无可厚非。”邓相超表示,他于1978年考上大学,当时的录取通知书都是全国一个样。“像现在这样格局特性的很少见,这也是一种进步。”他也建议高校在传播信息时,还是应考虑到自身的表达规范和最大范围的接受人群,网络语言还应慎用。(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