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继续实行保护高分考生政策
●院校自行决定是否录取
●保护第一志愿考生
●生源不足可降分录取
●定向与非定向招生同时投档录取
●高校要在规定时间录取
本报讯记者昨天了解到,省高招委员会已发出通知,今年我省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从7月上旬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
■各类各批次录取时间
音乐、美术类(提前批):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及基地班7月8日录取准备,7月9日至7月10日录取;其他本科批院校7月11日录取准备,7月12日至7月15日录取;其他专科批院校7月16日录取准备,7月17日至7月20日录取。
体育类:本科一批院校(公办院校)7月11日录取准备,7月12日至7月14日录取;本科二批院校(民办、独立学院)7月15日录取准备,7月16日至18日录取;师范类专科批院校7月19日录取准备,7月20日至7月21日录取;高职(高专)批院校7月22日录取准备,7月23日至7月26日录取。
文史、理工类(含“高职单招”):本科提前批院校7月10日录取准备,7月11日至7月14日录取;本科一批院校7月15日至7月16日录取准备,7月17日至7月20日录取;本科二批院校7月21日至7月22日录取准备,7月23日至7月27日录取;本科三批院校、“高职单招”本科批院校7月28日录取准备,7月29日至7月31日录取;少数民族、老区预科班8月1日录取准备,8月2日录取;专科提前批院校、“高职单招”专科批院校8月3日录取准备,8月4日至8月7日录取;高职(高专)批院校8月8日至8月9日录取准备,8月10日至8月15日录取。
■院校自行决定是否录取
根据通知,今年高招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和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高校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对退档的考生,高校要提交退档理由,省高招办实行必要监督。高校还必须按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在录取期间不得随意更改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和承诺。
■保护第一志愿考生高校录取投档比例确定后,对线上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学校,省高招办根据线上第一志愿考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予以一次性投足。对生源不足的,第一轮先投线上第一志愿考生(志愿优先原则),第二轮及以后轮次投档时,则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考生平行参考志愿顺序依次检索出档(分数优先原则)。当考生德智体美、高考总成绩及相关科目成绩大体相当时,高校不得随意退掉第一志愿的考生而要求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但是,当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的考生档案不足时,或第一轮已根据学校要求的调档比例投足档、并开始调剂投档时,不能拒绝录取非第一志愿的线上考生。
部属和省外高校完成原定在福建省的招生计划后,如果要再追加计划,应该在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考生及分数顺序进行投档。
■生源不足可降分录取
今年,我省继续实行保护高分考生政策,凡高考成绩名列理工、文史类全省前茅(该类考生总数的1%比例确定)的考生,在本科一批录取第一轮投档时,如未能达到第一志愿学校投档线而无法出档时,其所填报的参考志愿第一栏视同第一志愿,参与投档给相关院校(这一部分考生不占该院校原定投档比例),由有关学校审核并决定是否录取。
对在本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生源确实不足的学校(主要指艰苦专业或冷门专业),经线上调剂后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可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以内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民办高职高专学校下降20分后,如生源仍不足,可适当继续降分,但最低不得超过线下50分。
■定向与非定向招生同时投档录取
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该校投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可在该校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省高招办补充投档,学校根据考生定向志愿择优录取;若仍完不成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则应就地转为非定向计划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此外,根据规定,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自理、能完成所报考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要主动予以妥善安排并录取在合适的专业学习,不能仅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高校要在规定时间录取
录取时,高校要按照规定程序,按时报送调档比例,按时完成下载电子档案、阅档、审录、退档、上载电子档案等各环节工作,对无故拒绝联系或故意拖延时间的高校,省高招办有权根据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按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代为录取。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必须加盖录取高校校章后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按高等学校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报到等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已录取考生,应向高等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方可延期报到。省高招办于8月底前按规定向教育部上报我省所有录取考生的有关数据。对未经高等学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已录取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本报记者关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