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假借体育赛事获取考试加分的潜规则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05-7-14 10:23:44 【字体:小 大】

挤进”参赛队 奖状按“需”分


   本报讯  年年都有“非体育兵”通过关系、熟人介绍,加入莆田市篮球协会组织的篮球队参加全国比赛;参赛队员中谁更需要高考中考加分的获奖证书,教练就会考虑优先安排……本报记者  昨日再赴莆田市,采访了莆田市体育局、篮球协会、有关教练、家长等多个方面,得以了解莆田市中、高考学生假借体育赛事获取考试加分的潜规则。

    “作为篮协的主管部门,我们没有给它提供经费。”莆田市体育局副局长林文贤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前,莆田市篮球协会就开始市场化运作,“篮协”开展工作所需经费都是自筹的,而每年参加一些全国及省级比赛,“篮协”会向财政部门申请一些经费。

    至于本报报道中反映的相关问题,林文贤表示尚不清楚。但他说,莆田市体育局对“篮协”负有监管责任,目前尚未发现问题,也未接到投诉。一旦发现问题,该局将会进行调查。

    潜规则一:人情搭桥加入参赛代表队

    莆田市参加的各个级别的篮球赛事,基本上都由莆田市篮球协会组队、训练、参赛。昨日11时左右,记者采访到了该协会的一名主要负责人。记者从他的介绍中了解到,莆田市每年都会参加两个赛事,分别为全国篮球城市比赛、全国青少年篮球业余俱乐部比赛,参加的运动员大多是从莆田高、初中学校、体校挑选的在读生。

    “选篮球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协会一直坚守不借人、不搞假年龄的原则。”这名负责人介绍说,组队参加全国比赛,就是要培养篮球人才。由于莆田市篮球运动在全国的比赛当中,这些年都曾取得过前6名的成绩,为保奖杯落入囊中,在具体选择队员方面,他都会给教练下达“命令”:主力队员一定要有战斗实力。

    他说,一般来说,12名队员的队伍中,只要保证7名绝对主力,在其他队员选择方面,就会有亲朋好友、各种关系寻来,理由是“帮忙培养培养”,因为比赛有了名次,一些参与者升学考试就能加分。“人情世故,就是我也逃不掉。”这名负责人说,今年5月份在保定的全国篮球城市比赛,因为是他带队,在莆田某体校校长的请求下,他让其儿子参加比赛,但未上场。拿到第6名的奖状后,小孩中考就能加分。

    潜规则二:比赛奖状教练按“需”分配

    据该负责人介绍,全国比赛取前6名发放获奖证书,并规定每个获奖队只能得到12张奖状。14人甚至15人组成的参赛队伍,奖状会花落谁家?按常理,理当分配给主力队员或对比赛贡献最大的12名选手,但事实上,在莆田青少年篮球赛事中,奖状分配却往往以需求为原则,教练决定权较大。

    “今后能继续参加比赛并有望获奖的运动员,今年可不用给;报考体育院校的,获奖后不能加分,也可不给……”曾多次带队参加国内青少年篮球大赛的教练陈志成说,分配奖状时,一般以谁需要为原则,当然,通过“关系户”塞进参赛队的“非体育兵”,最迫切希望得到奖状。

    线人报料

    为获奖状出现3种买卖交易

    昨晚近6时,就在本报记者  准备离开莆田前,记者接到了一个号码为0594-360××××的匿名电话。这名自称莆田体育界业内人士介绍,“潜规则”除去人情因素外,还出现了为参赛获奖进行买卖交易的情况。

    他说,莆田每年两次参加全国性篮球赛事,这极为吸引一些家长和学生,因为得了名次,就能获得中、高考加分照顾。部分家长除了动用人情网之外,不惜打开“钱袋子”。

    他说,在这个“交易市场”上,先后出现3种交易现象。一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买卖交易。该证书先前很吃香,因为有了它,可获高考加分20分。有的家长花钱为小孩取得参赛证明,再到相关部门换取一纸证书。但从2004年开始,我省对高中阶段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不再加分,而是作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照顾。因此,此项交易现在无人问津。

    二是家长花钱让孩子进入参赛队伍,在12人的参赛队伍中,塞进两三个“关系户”,既保证比赛成绩,又能让这些非篮球运动员拿到比赛奖状,互惠互利,达到“双赢”。

    三是“偷梁换柱”,如A同学参加比赛,但奖状对其无用,B同学家长就与A同学的家长协商,要A同学以B同学的身份参赛,A同学参赛,B同学得奖。当然,这种交易还不能单停留在家长之间,还要打点有权决定谁能参赛的人。

    部门说法

    面对潜规则

    高招部门很无奈

    针对本报昨日相关报道,高招部门有何看法?昨日傍晚,本报记者  采访到了莆田市高招办一负责人,他明确表示,这两个考生的行为,是典型的“钻了政策的空子”。

    这名负责人说,两考生参加的是体育团体赛,意味着只要是参赛选手,无论是否主力队员,都等同于获奖。而在今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细则》中,只规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就可以获得20分的加分照顾,并没有特别指明必须是前几名的主力队员才能享受加分政策。所以,从政策方面来说,这项规定不够严密,存在漏洞,让个别人有机可趁,从而骗取高考加分照顾。

    据了解,体育优胜的考生,在办理“加分照顾录取”手续时,需经所在学校校长签名、学校盖章后,交县(市)区教育局盖章,并由高招部门审核。今年所有享受政策照顾的考生名单,都必须经过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公示”,纪检监察监督审核才能生效。

    “但是,我们的审核只能起到‘揪假’作用。”这名负责人表示,由于邱某某、黄某某向学校以及高招办提供的比赛获奖证书是真的,所以高招办就只能按政策给他们办理加分照顾手续。至于他们是如何获得参赛的资格,他们的体育竞技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招办没有办法对此进行约束。(来源:海峡都市报)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