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厦门一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来源:2exam.com整理 2007-4-18 17:05:33 【字体:小 大】

能重演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安全更应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情侣有互赠相思鸟的风俗,中国出口商便大量收购野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加重了生态失调;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节选自《科普博览》) 1.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漠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世界上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后沦为生态难民。 B.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心腹大患。 C.荒漠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人类由于至今没有对赖以生存土地的荒漠引起重视,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的空间威胁。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漠化已经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要得到彻底根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要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预防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C.荒漠带来的沙尘长驱直入,已经没有了省界和国界的限制,生态侵略必将使实施生态侵略的国家自食恶果。 D.那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必将造成生态之堤的全面崩溃。 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3~4题。 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B.在排斥休闲的学校里,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没有空间。 C.学生进入了排斥休闲的学校,顺应其特性的生活世界的大门就关闭了。 D.违背儿童特性的教育,包括异化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开始“上班”了,“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醉书斋记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 ①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②遂自投汨罗以死 B.者 ①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之 ①余倘然久之 ②余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与 ①仍挟一册与俱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第II卷(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 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 (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9.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完成下面(1)-(2)题。 参考答案 第I卷 一、(6分,每小题3分) 1、D(“至今”不合事实) 2、B(过于绝对化) 二、(6分,每小题3分) 3、A(提示:划线部分阐述的是教育对休闲的排斥和对儿童的异化,而A项阐述的是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的关系) 4、A(提示:B项反对的是“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C项排斥休闲的教育是不会顺应儿童生活特性的;D项作者反对这观点,注意原文中的“讽刺意味”。) 三、(9分,每小题3分) 5.D(赚zuàn:哄骗) 6.C(之:衬字;她) 7.B 第II卷 四、(24分) 8、(10分) (1)翻译(6分) ①(3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 ②(3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 ⑵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9、(6分)(1)(3分)选择“蜂”或者“峰”都可以,关键是要考查学生是否把握全诗主旨,并进行合理阐发。参考答案: A、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B、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 10、默写(6分)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⑤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10分) (1)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105字) (2)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3)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心地善良。他因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的养育之恩而极其感激。在愚人节被选为“愚人王”,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在受刑时对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感动不已。他勇劫法场,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悉心照顾,并深深爱上了她。最后他杀死了邪恶的克洛德,自己也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而死。 (4)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三岁时母亲死了,被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收养。十六岁时,她因与聂赫留朵夫发生关系并怀孕,被赶出家门。她去给人家当女仆,最后沦落到妓院。后来,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审判,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途中,她被政治犯西蒙松感动并决定与他结合。 五、(17分) 12、(2分,每个加点字1分)狡黠:xiá 梦魇:yǎn 13、(5分) 老子的文字词约意丰,过于简练,显得玄乎;(1分)孔子的文字稍微生动,形象性强;(1分)孟子的文字描述精美,刻画细腻,二人都很实在;(1分)韩非子挥洒轻松,耐人寻思,但很狡黠。(1分)总之,都不如庄子文采焕然,生动诙谐,愉悦自在。(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3分)因为庄子人格洒脱自由,生活不受物累,作品浪漫无拘。 15、(7分)示例: 《会飞翔的人》非常娴熟地运用比较思维,把庄子与其时代相近或相隔不远的老子、孔孟、韩非子等进行对比,彰显了庄子的独特个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2分)文章主要是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1分)在语言方面,用老子的词约意丰、简练过头,孔子的稍微生动、有形象,孟子的描述精美细腻,韩非子的善用寓言、挥洒轻松,和庄子的潇洒绮丽、生动诙谐作比,突显庄子的个性。(2分)在思想内容方面,以老子的玄乎,孔孟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来比照庄子的荒诞怪异、幽微蕴藉,突出他的特色。(2分)在比较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庄子之不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六、(10分) 16.(4分,改对一点得一分) ⑴第 ① 处 , 改为 :    ⑵第 ② 处 人际 改为 删除 ⑶第 ④ 处 “决定”后 改为 加“于”    ⑷第 ⑥ 处“合作并尊重” 改为 “尊重并合作” ⑸第 ⑦ 处  , 改为 ; 17、(6分,每条2分) 示例: ①“尺”对“尽”说:“姐姐,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你怀的是双胞胎。” ②“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长发就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③“兵”对“丘”说:“老兄,你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被炸飞了。” 七、作文(7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