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袖珍”母亲渴望得到一份工作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薛辉 肖春道 文/图
本报讯 昨日,本报与省福彩中心联合举办“2007年爱心救助大行动”,寻找20户贫困的残疾人家庭,为他们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不少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968111,推荐自己的亲人、朋友,希望得到爱心救助。我们将从中筛选20个家庭进行资助。接下来两天,读者可继续拨打热线报名或咨询。
贫困残疾家庭1号档案 “袖珍”母亲筹女儿学费
今年45岁的黄书花,命运一波三折。小时候她因为不小心摔伤,脊柱受损,从此个子长不高,至今身高不足1.1米,成了一名“袖珍人”。1986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成为一名正常人的妻子,还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可去年7月,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留下她和刚考入高中的女儿相依为命。
丈夫在世时,家里收入还可以,黄书花就留在家里做做家务。可丈夫一走,家里的经济支柱倒了,丈夫车祸的赔偿款也一直没有到位。读高中的女儿虽然减免了三年学费,可两人的生活开支仅靠一个月200元的低保金,显然入不敷出,黄书花也出去找过扫地、保姆等工作,可人家都嫌她个子太矮,不要她。
“女儿明年就高三了,成绩一直不错,要是考上大学,到时候学费不知道怎么办。”黄书花称,如果有哪家单位愿意雇用她扫扫地什么的,她很乐意去做。
贫困残疾家庭2号档案 脑瘫女孩7岁不会说话
7岁的吴彩虹家住福州台江区大同弄18号。她刚出生时得了脑瘫,至今无法说话,双手双脚也只能直直地伸着。彩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全家靠低保以及父亲打临时工维持生计,一家人吃住都在一间12平方米的民房里。
贫困残疾家庭3号档案 丈夫去世 母子靠低保生活
李燕英今年35岁,家住福州仓山建新镇马榕小区,此前患血管瘤导致视力二级残疾。丈夫上个月去世,留给李燕英的是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如今李燕英和孩子就靠低保生活,没有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