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昨日,省教育厅公布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对2009年我省高考怎么考征求各方意见(见昨日A4版)。其中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考招生依据,这成为家长和市民讨论的焦点。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选拔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保证公平公正,记者邀请各方代表进行探讨。
嘉宾:
福州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研处主任叶诚良福州某一类校校长福建师大附中高二年段段长蔡宣布家长:林先生
焦点1:综合素质评价该不该成高考门槛?
主持人:2006年我省启动高中新课改,2009年是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将综合素质评价引进新高考招生制度中,是否合适?
叶诚良: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共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大维度,其中二级指标有20项,包括是非观、亲社会、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招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一类校校长:我省并不是最早进入高中新课改的,前两批进入高中新课改的五个省份,在其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综合素质评价均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这是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省也不可避免。
焦点2: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时起多大作用?
主持人:那么,综合素质究竟在高招中起多大的作用?
林先生:我上网查看了外省的高中课改后的高考新方案,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大多起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作用,即高校仍然看高考成绩,成绩相当的,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因为高考成绩是硬性指标,很难造假,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却很容易造假,如果它起的作用太大,或者折合成分数加到高考成绩中去,都不利于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叶诚良: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会和考生的报名信息、高中会考成绩等,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给高校,由高校作为录取时的参考。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可能各高校会各有不同。比如,一所体育类院校,就会对“运动与健康”这项表现突出的学生情有独钟。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占多大作用,应该由高校来自主决定。
焦点3: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可信?
主持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了三年,如今是否实施良好?还需要如何改进?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蔡宣布:对一线老师来说,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指标太过宽泛,很难做出评判。如有的指标喊口号痕迹太重,如“崇尚科学,信仰真理”。这没有一个具体可借鉴的参照物,同一名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都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评价。
而且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是高中三年全部适用的,我建议教育部门是否可分别制定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评价指标,同时指标表述要更多地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叶诚良: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我国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教育部门规定,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要有多个步骤,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公示缺一不可,杜绝老师说了算的现象。在指标表述上,根据一线的反映,教育部门也肯定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制度的合理性。
画外音:自从我省2006年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要怎么考,课改才不至流于形式,一直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不少老师的困惑之处。(记者 李建芳 实习生 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