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14日讯 (海峡导报学堂记者 魏文 沈晓丽/文 张向阳/图)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各科变化不大,但语文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这一注解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重视,也有人认为这个规定太苛刻。学堂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各方观点不一。
【市民】
错别字扣分不应该封顶
林杰(厦门某外企职员)
语文考的就应该是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错一字扣一分完全应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电脑打字,不写错别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规定对规范学生的写作有警示作用,也是对当今电脑普及情况下忽视汉字书写风气的纠偏。有些省份对扣分有封顶,我觉得如果封顶的话那震慑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毕竟,一篇通篇错别字的作文能算好作文吗?一个不能正确写出常用汉字的高三学生语文能算过关吗?
保持对文字基本的敬畏
陈先生(厦门某国企员工)
我举双手赞成这一规定。这一点都不狠,很难想象,一个常写错字的家伙,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现代人对我们汉字越来越不敬畏了,我觉得出台这一政策,首先是让我们保持对文字基本的敬畏,重视汉字规范化的问题;二是保持对网络语言的谨慎。
我认为这一规定可行,但要设定最高分,即最多被扣多少分。
错一字扣一分,太重了
小张(媒体工作者)
扣分是好的,但会不会太重了?高考作文,在错别字不扣分的情况,差两三分,作文的档次就差很多,如果因为错别字,没有拉开作文写作水平,我觉得这个扣分标准值得商榷。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错别字不是主要考查对象,我觉得两字扣一分比较合理。
【学生】
这种低级错误是该严罚
小张(高三)
我觉得影响不大。学语文那么多年,还犯写错字这种低级错误,那真应该严罚了。我平时对某个字是对是错不确定的话,我就换一个同义词或是有把握的。读初中时,语文老师每次单元考都是一个错字扣一分,不仅仅是作文,所有题目都是这样。
学习和考试不就是为了让学会这些知识吗?作文写得再好,一看一堆错字那不是很讽刺吗?我觉得考生应该会适应的,人都是逼出来的嘛,不过适应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平时多注意点就没事了
小陈(高三)很早以前老师就对我们有这个要求,我们也一直往这方面靠拢,因此并没被这个规定“吓倒”。再说,要扣分,大家一起扣,大家是平等的,避免少扣分只能自己认真点。
我感觉这一规定可能对一些差生有一定影响吧,但是怕也没有用,规定都出来了,你只能去接受,平时多注意一点,到时考试应该影响不大。
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小田(厦大硕士研究生)
此项规定试图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衡量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出发点是好的,只可惜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作文它有很多要素,包括内容、思想、文采、结构等等。一篇从各方面来讲都很好的作文,我们能否因为文中有一两个错别字就机械地说它不是好作文,抑或因为这一两个错字而剥夺了一名学子上大学的机会,显然是不行的。
素质教育更要重实质而不是形式,对于一名学生素质的评判更应该采用综合的方法,而不是一刀切。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检视的地方。
【老师】
考生更要注意写字习惯
许鹄翔(双十中学语文教师)
在现在的这种学习环境里,强调“错别字”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学生花在母语写作上的机会太少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如果在A、B、C的作业和用文字表达的作业之间做选择的话,学生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
就语文作文 “每错一字扣一分”来看,虽然有人认为其“苛刻”、“下手狠”,事实上一个对文字尊重的学生,一个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他的语文基础知识也会是比较扎实的。至于文采飞扬,却错字连篇的文章毕竟只是个例,而阅卷老师也必然会以文章的立意和文采来衡量作文的整体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好坏与“错别字”没有必然联系,而新规的执行者必会考虑到实际情况。
在高考卷中一般不会使用生僻字,出现的多是常见汉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写字,若到高考中连常见的字都不会写,的确值得深思。
其实,考生值得注意还有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写字习惯。现在很多学生做作业用“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了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再加上错别字一多,印象分就大打折扣。基础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状况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试卷,会给阅卷老师一个不好的印象,在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作文不容易拉开分数,所以,要争取卷面不被扣分。
错别字扣分上应该封顶
连子波(松柏中学语文教师)
写作中有错别字扣分,这是语文教育的常识,历年评卷也都会作出要求。今年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注解“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加大扣分比例,对规范汉语的使用,引导学生尊重母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这个注解的言下之意是错别字扣分不封顶,应该说这显现了考纲制订者在制订考纲时随意性过强,无视学生语言学习的现状和规律。
文字的规范使用是一个伴随一生的过程,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只能大体说明一个学生规范使用文字的情况,因此过分突显错别字,可能“以偏概全”而无法对学生在写作上其他如想象力、思想发展等方面正确评价。在评卷时,由于时间紧,评分标准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甚至有的评卷教师无视这样的评分标准。中学阶段学生的语言使用和思维发展并不是平行发展,有的学生语言使用非常规范,但思维非常呆板,有的学生思维灵活,极具创新性,对问题的思考极其深入,但语言文字方面的发展跟不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作文写作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议高考写作在错别字扣分上应该封顶,至于是三分还是五分(个人倾向于两个字扣一分,三分封顶),有关人员应该深入一线来探究这个问题,甚至改一改高三学生作文,做一个调查。
二是“封顶”确定后,高考阅卷如何落到实处?要不要延长阅卷的天数?评卷教师如果没有发现存在的错别字怎么办?按往年阅卷情况看,如果每个老师每天看300篇高考作文,一篇作文按800字计,那么,一位改卷老师一天至少得看24万字,在这种情况下,阅卷老师有没有可能对每一篇作文都逐字逐句地看?倘不能如此,真正的“公平”又如何体现呢?考生只能是“博命运”、“碰运气”罢了。
【专家】
加强母语教育是个导向
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
福建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后,“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就没有选用客观选择题考查,而是放在写作中考查,并加大考查力度,2006年,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 “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而2007年就已经改为 “每个错字别字扣1分”了。这次全国高考大纲出台这个规定,对福建考生来说,影响应该不大。
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冲击了母语教育,出现了很多同音、近形错别字,甚至央视节目的字幕都有错别字,但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而高考考试大纲出台这样的规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是对漠视文字的一个警醒,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加强母语教育,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导向。
字是一个人的名片,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体现,但是,“错别字”是无法突击消灭的,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抓,如果漠视文字,等到高三才抓,没有什么收效。估计福建省今年高考的考试说明很快就会出台,到时候应该会有评分细则,今年高考作文错别字扣分封不封顶、几分封顶,应该都会有详细说明。
高考是选拔性、淘汰性很强的考试,目的就是要拉开考生间的距离,如果考生语文基础扎实,在作文中一般不可能出现错别字连篇的现象,所以考生、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无论评分规则如何变化,对于每个人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不会不公平。
扣分应该有一个上限
苏新春(厦大中文系语言学教授、博导,嘉庚学院中文系主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主任)
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来看,作文包括语言运用和思想内容、情感的传递,而错别字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出现错别字应该扣分,错一字扣一分并不为过。
但是,扣分应该有一个上限。比如说,最多扣5分,扣满为止。如果不设上限,这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作文有各种要求,写字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错别字是越来越多,没上限,可能一不留意,分数就没了,这样很差和一般差的学生差距就没法体现出来。
我觉得错别字扣分要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可以根据目前初中生、高中生写一篇文章的平均错别字有多少来定,这需要经过一番实地调查。比如说,错别字平均数为2个,上限为5分,对考生影响就不是很大;如果平均数很高,5个、8个,上限为5分,一下子就全扣完,则降低了考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因此,扣分要有个幅度,这个幅度应根据中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情况来定。
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也就是要在中小学开始加强汉字运用的规范化,今后语文课要更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近些年,由于对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的放松,特别是福建这三年的高考,越到后面,语文文字基础分几乎被砍掉,导致很多中学生的书写能力大为下降。而到了大学,再来提高学生汉字运用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个规定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