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在即,杨老师此前解读分析了近年来高校在闽的录取分数线。那么,如何运用高校近年来录取分数线,才能更准确地填报好高考志愿呢?
□早报记者张文璟
参考录取平均分
分析分数的目的在于运用。首先,要参考高校近三年的录取平均分。高校的录取分数,常常会以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的三种形式呈现。
三种分数,有着不同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最高分意味着可以自由地选择高校的专业。最低分意味着能否进入高校的“门槛”。平均分意味着当年高校录取的考生整体水平。从高考志愿填报角度看,参考意义价值最大的是录取平均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最低分虽然意味着进入高校的“门槛”,但最低分往往带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常见的有两种情况:报考人数少,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大部分生源成绩较高,排在末尾考生的成绩陡然下降或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一些高校出现录取“小年”。
可见,由于录取最低分往往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从录取的角度看,是进档中按成绩高低排序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受到上线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双重影响,它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稍有波动就会被挤出局。参照价值较低,录取的几率也是较低的。相比之下,平均分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录取的考生整体水平,在排序中处于相对中间(或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其参考价值远远高于最低分。
当你的成绩超出或接近一所高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均值,在招生计划、试卷难度、成绩分布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录取的几率是较高的。
参考超线分数
近三年高校超线分数(分差)值得参考。“考600分,可以报某某大学吗?”每年高招咨询会和填报志愿时,经常会有考生或家长如此询问。然而,对于这种问题谁都很难给予具体的答复。
年年岁岁“分”相同,岁岁年年“值”不同。这里的“值”,指的就是位置。一是高校的定位,二是考生的定位。2003年理科600分,可以上清华大学,但是2004年、2005年、2006年的理科600分就够不着了。
可以说,运用分差给高校定位,比按绝对分数给高校定位合理了许多。每年之间的超线分差是建立在最低控制分数线之上,而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按招生计划比例划分的,所以分差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合理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年的各个分数段成绩的考生分布不一,从准确性和科学性来说,分差并非没有欠缺的。
参考分数位次
全省位次,是指按照本省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正向排列。在知分知线填报志愿中,考生在全省的排名已经知晓,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和名次,从而能够进一步了解比自己分数高的考生有多少。
由于每年的试卷难易程度不一,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数量也不同,自然就影响了位次。同是理科,由于三年最低分数线不同(如2005年542分、2006年561分、2007年562分),绝对分数显然不等值,以分差来比较,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仍有一定的欠缺。
如2005年超本一线90分,全省位次356,2006年高出本一线90分,全省位次248名,2007年超本一线90分,全省位次283名。从与高校定位的程度来看,在以超线分数的基准上,应结合到位次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准确定位。
以往的估分填报志愿方式,考生在不知道自己的分数、超出最低分数线的分差以及全省位次的状态中填报志愿,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以一个学校的“小样本”(如年段排名),去估算填报,一旦志愿失当,往往归咎于估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