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起至30日,我省30多万名考生填报高招志愿。本报记者根据近两年录取特点,整理了一些志愿填报的建议,供考生参考。
提前批:注意有关限制
今年和往年最大的区别是:本专科志愿分开填报。省高招办人员指出,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有效录取。不论是报本科提前批,还是报专科提前批,考生只有选择得当,才能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提前批招生的院校、专业对于考生身体素质、未来就业等有特定的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留心这些限制。
在提前批,名牌院校、军事院校、政法类院校一直是报考的热门,生源火爆。但也有生源不足的院校,如鞍山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都曾出现过生源不足的局面。
本一批:避开热门专业
政法类、通信类、外语类、财经类等本一批院校,在近两年的招生中都非常火爆。农林、地矿、石油等院校则问津者少。2006年,西南大学第一志愿线上考生只有3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报考人数也只有40人。 去年西部地区的贵州大学、延边大学、新疆大学在第一轮投档时,出现了线上生源不足现象。
对于本一线上分数居中或临近分数线的考生来说,有意识地避开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可能会提高“命中率”。
本二批:冷静对待“省内热”
从近三年来看,在本二批,省内高校备受追捧。
可以说本二批院校招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地域性。这不仅仅表现在东西部上,省内、省外的地域差异也非常大。近两年来,省内本二批院校招生持续火爆,省属一般本科院校都能在第一志愿首轮投档完成招生计划。
2005年,集美大学理工类第一志愿线上生源超过招生计划数两倍,福建师范大学第一志愿线上生源超过计划数2.5倍。2006年,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的第一志愿线上考生都爆满。与省内院校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院校连年遇冷。2005年和2006年,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第一志愿线上生源屈指可数。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综合实际的分数和近年的院校招生分数等因素后,适当地选择一些省外本二批院校也未尝不可。
弃本科求专业 今年可能延续
今年本专科志愿分开填报,在一定层面上,使在本科线上落下的考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专科志愿填报。
回望近两年的录取情况,不少分数在本科线上但也不高的考生,放弃了本科院校,直接选择填报高职高专院校较好的专业,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从而形成了本三批不如高职高专“热”的局面。今年,这种弃本科而求专业的局面可能延续。
不过由于明年是新课改的第一年,高招政策与今年相比将有所调整,所以有关人士提醒家生和家长,若被录取了,尽量不要放弃。此外,今年9月份还将安排一次专科补录,未被录取的考生还可填报志愿。
充分利用降分录取和加分政策
与往年一样,今年我省高招录取办法,除本三批外,其他批次第一志愿报考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考生,在该校录取第一轮投档时,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顾;在参考志愿第一栏填报的,在该校录取调剂第一次投档时,可享受加10分的照顾并优先投档。
对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生源确实不足的高等学校(主要指艰苦专业或冷门专业),在一般情况下,省高招办会在线下20分以内按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如生源仍然不足,可适当继续降分,但最低不得超过线下50分。请低分考生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争取最大的录取机会。
(福州晚报记者 汤淌 毛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