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厦门十中周志伟靠自己的双手赚学费 |
|
来源:台海网 2008-7-28 8:41:43 【字体:小 大】 |
四岁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的艰辛,让19岁的周志伟早早走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已经让他的手肿得像馒头一样。 爱心档案 姓名:周志伟 毕业中学:厦门十中 高考成绩:523(文科) 第一志愿:福建农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 学费预计:5000元 四岁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的艰辛,让19岁的杏林男孩周志伟早早走进了工厂。当同龄人正在享受高考后的彻底放松时,他却在车间里挥汗如雨。 记者去周家采访的时候,志伟向公司请了半天假。为了努力打工筹学费,他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 鞋厂打工 与女工“抢工分” 刚从工厂回家的志伟,身上的工牌还没有摘下来,“集立工业有限公司针口组作业员周志伟”,这就是他现在的身份。 高考刚结束,志伟不想让这个暑假白白流过,托人找到了这份工作。从6月20日起,他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一个多月。 这是一个专门生产鞋面的车间,女工占了大多数。裁鞋皮,钉材料,做这些细致的活,男孩子完全不占优势。但是,志伟还是非常努力,工厂规定,完成100件材料可以赚1元5角,志伟一天就可以做2000个。每天这30元钱来之不易。 本来就是一个生手,志伟还要经常换工种,这件事情还没做熟练,又调去做别的事情了,比起别的熟练工,经常被调动的志伟很不占优势,效率也受了影响。 “没办法,临时工就是这样的。”志伟伸出了他的手,我们看到的是和他年龄极不相称的红肿和粗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已经让他的手肿得像馒头一样。 由于工厂离家比较远,志伟就在工厂附近和一个同事合租了一间屋子,每个月120元钱,还不包水电,原本就不高的工资,还要扣去房租水电费。 四岁时爸爸出海再也没回来 志伟的父亲如果还在世,这个家也许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1993年的那一天,和往常并没有什么区别。志伟的父亲和伯父乘船出海打鱼。出门前父亲说,如果抓到大鱼,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全家人都很开心,期盼着他晚上带着好收成回来。 但是,这一去,爸爸再也没有回家。 父亲和伯父太粗心了,没有注意天气预报,这一天,台风来了。在海上,一阵大风刮过,卷起一个大浪,载着父亲和伯父的小船顿时倾覆在汪洋之中。伯父会游泳,他拼尽全身力气才游上岸,捡回了一条命,然而不会游泳的父亲却没能回来。 过了好几天,父亲的遗体才被人找到。周家的天就这样一下子塌了。 4岁时候的记忆,志伟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可是父亲的去世给母亲带来了太大的刺激,从此她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发作的时候到处摔东西。如今,她每天都要吃药来稳定自己的病情。 尽管遭到病痛的折磨,但志伟的母亲仍然坚持着去工作。她到园博苑找了一份做绿化的工作,每天早晨6点半从家里步行出发,晚上6点半才下班回家,换取每月700元的工资。700元,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柴米油盐,讲起儿子上大学的学费,母亲的眼眶一下子红了。 大学的路要靠自己去走 志伟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的孩子,但说起母亲,他总是显出一丝惭愧的表情。他觉得,妈妈为自己付出太多了。 几年前,母亲患了间歇性精神病,发作的时候脾气很坏,乱摔东西,亲戚们只好把母亲锁在小屋里。想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志伟微微地摇了摇头,他不愿意再去回忆。 如今,靠着每天吃药,母亲的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母亲的药一次可以吃三四个月,吃完了以后,都是志伟坐车去仙岳医院,再领一份回家。 从初中开始,志伟就到工厂打工赚钱了。初三的暑假,他到村里的工厂工作了一个月,赚了700多元钱,成为人生中第一笔工资。 这个暑假的打工,他也已经领到了第一笔工资,是6月份那10天的,共200多元。他把这些钱都小心地存了起来,作为自己上大学的学费。这次打工结束后,他要再找一份工,一直工作到去大学报到。 对于未来,志伟说没有想那么多。但是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一定要改善家里的环境,“让妈妈不要再那么辛苦”! 导报记者 黄智敏 实习生 杨婷婷 滕芙勤/文 张向阳/图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