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台的福建新高考方案,似乎给人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不能不说是明智的。
总的来说,新高考方案的改革“大刀”,试图直接指向“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所以,它引入了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院校测试,但是,到底“新三者”如何在高考中发挥作用,方案又“欲言又止”。所以,昨天有人说,这份方案,在改革问题上,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是,什么又都没有说。
不过,我倒认为,这一“吞吞吐吐”,恰是新高考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原因在于:在高考改革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太多了。
挑战之一是形式主义,在这方面,“综合素质评价”最让人担心。试想一下,综合素质这种东西,本来要让人看得见就很难;如何量化为可以打分的标准,更难;即使勉强量化之后,如何避免它陷入“形式主义”的操作方式,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譬如说,上升到高考高度,中学老师如何能顶住压力,为学生打出不同的综合素质等级?有些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一旦看到眼前的都是综合素质A等的考生,高校的录取标准,只好又回到高考成绩上。留下的悬念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会成为一种摆设?
挑战之二是我们的考试安全。会考成绩纳入高考录取,以分说话,本来不必让人操心,但是,任何考试一旦和利益挂上钩,就变得很不安全了。想想每年的高考,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但替考等舞弊案件仍层出不穷,那么,严密保护程度不如高考的会考呢?
挑战之三是公平性。我们注意到,和征求意见相比,最终方案的改革步伐是“缩回了一小步”。譬如说,原本高校只需凭借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或自主选拔学生,但现在增加了院校测试。正如我们之前所担心的是,该如何来保证公平——偏僻地区的穷孩子,他们该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又如何有能力到处奔波大学自主考试?
挑战之四是人情关。在综合素质评定、院校自主测试方面,我们如何避免“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父母不如人”?
我们列出这么多挑战,并非是想把高考再推回起点,我们认为,新高考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必然要正视这些挑战。
所幸的是,看来方案的改革者,也意识到了挑战,否则,就不会这样“欲言又止”了。
电子邮箱zhengshe@xmr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