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
物理
关注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福建省物理学科高考命题组)
今年的物理试卷科学选取素材作为试题情景,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试题既有经典的物理模型,又有联系STS的新素材。第13题以我国目前在世界上电压最高的1000kV特高压输电工程为题,考查远距离输电的功率损耗问题;第14题以我国将首次进行的深空探测项目———火星探测为背景,考查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等相关问题;第19(2)题素材取自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拉伸问题。试题在采用考生较为熟悉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力求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些试题素材直接取自教材,如第28(1)题和第29(1)题,都是由教材中反映相关物理规律的插图演变拓展的。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重点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兼顾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试题坚持能力立意,通过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的分析、综合、研究等,考查考生物理学科能力。如第15题,考查学生对波的图像的理解,对物理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6题、第17题和第21题,分别从具体的力与运动、功能转换过程、电磁感应与受力分析等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第18题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要求判断两个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电场强度大小,注重考查物理方法,考生可以运用量纲分析法、特殊值法、极限法等解决问题;第22题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尤其是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能够真正甄别、选拔出具有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的考生。
多角度全面考查实验能力
为了引导中学重视实验,尤其是选修模块的实验,在不改变实验题分数的情况下,本次命题考查了三个实验。第19(1)题,考查的是测玻璃折射率的基本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第19(2)题,以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设题,给出橡皮筋在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实验图线,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中的“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根据图像中的两条非线性曲线提取出有关信息予以解答;第19(3)题,要求考生从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若干合适的器材,进行实物图连线,在特定的实验要求下,完成测量待测电阻的电路连接,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有关伏安法测定电阻等电学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电路,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这三个实验,分别从实验原理、实验探究、实际操作等方面,多角度较全面地考查了实验能力。
设问合理,选考相当
试题设问合理,在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保持了同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否准确理解;计算解答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分步设问,以鉴别和区分不同程度考生的能力高低,以提高试题测试的有效性。
选修3-3和选修3-5这两个选考模块的试题,从题目情景、信息呈现方式以及设问角度和解答的难度上,尽可能保持对等一致,以体现对选择不同模块的考生的公平。第28(1)题和第29(1)题,均采用图像的形式设置选项,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第28(2)题和第29(2)题,都是用半定量的方式考查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
化学
选考题以模块主干知识为考点
(福建省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组)
今年的化学试卷总体来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基础等关键内容。在全面考查学科基础的同时,重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电离与水解、以物质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评价等主干知识、核心概念。此外,对选考题(30、31题)仍然以各模块主干知识与学科能力为考点,考查方向类似,试题结构相仿,难度基本相当。
试题情境多为考生熟悉素材
试题情境大多取自考生较为熟悉的素材。如第11题以铅蓄电池为素材,通过充放电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程,综合考查了电化学原理。又如第23题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通过对几种中学常见元素的简单推断,在考查相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的基础上,综合考查了盐类的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等内容,并通过图表形式考查了筛选信息及灵活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运用化学知识与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第24题以硫酸锌工业生产流程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物质的转化观和守恒观、绿色化学思想、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计算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控制pH(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分离的过程及沉淀剂的选择,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法的选择具有开放性
试题在重视知识与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体现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如第12题通过图示呈现有关实验数据,综合考查了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归纳得出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解图、用图的能力),试题立意高、落点低,考生只要从反应速率定义出发,具有定量研究的基本思想就能作答。又如第25题从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的基本事实出发,进一步探究铁钉(碳素钢)在热的浓硫酸中的反应情况,考查了对实验“异常”现象的辨析、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能力。其中实验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只要考生平时动手实验时,注重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原理,注重过程与方法及现象的观察,就能顺利作答。
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探究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生物
三个方面适度求新
(福建省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
今年的生物试卷总体来看,试题的结构、题型、考查要求等方面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在保证平稳过渡的前提下,在三个方面做了适度求新。
其一,加强实验考查的深度。如第3题针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原理、步骤、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引导中学重视生物实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必做实验。其二,多角度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6题I以探究影响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为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探究pH影响光合作用实验中,考查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探究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实验中,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曲线,考查考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其三,突出有关生态环境内容的考查。这部分内容赋分比例有所提高,并以非选择题题型呈现,如第26题Ⅱ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等生态环境内容,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更加关注生产、关注环境。
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第26题I以探究pH、温度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实验探究能力。又如第27题(4)以生产实践中的发现———现有蟠桃皆为杂合子为依据,提出问题: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要求考生运用观察与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设计遗传实验方案,并对实验各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进行预期,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如第2题以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途径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知识,既体现模块内知识综合考查,又体现模块间知识综合考查。试题还注重考查能力的综合性。如第5题以分析人WNK4基因突变类型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理解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需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获取WNK4基因的碱基序列及氨基酸的密码子等信息,结合中心法则,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分别对给出的几种突变类型进行分析、推理,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
关注科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
试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试题涉及结核病预防、血糖调节、赤潮机理、棉蚜虫害防治、蟠桃育种、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等,力求体现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的联系。
试题关注生态环境。如第26题I以引发东海赤潮的东海原甲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温度与pH等环境因素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东海赤潮发生机理。试题注重联系生产实践,如第26题Ⅱ通过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的调查,探究棉蚜虫害防治的方法。试题还高度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第32题以临床使用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流程为命题背景,突出基因工程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