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选考题兼顾不同版本教材
(福建省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组)
选考题的设置是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卷有别于传统高考的显著特征。今年的地理试卷选考题的设计基本做到考核目标相同、难度相当和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如情境素材的阅读量相当,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设问的形式相似,答题量相当,赋分相同,充分体现了选考题的公平性。
立足基础考查主干知识
地理试题立足基础,突出对地图、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自然带、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方式主要是应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内容涵盖初高中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如37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西非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图表对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地理试题坚持能力立意,通过呈现大量的地理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和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通过人口增长率图来考查考生对GIS技术应用的理解;在海洋地理选考题中,考生只有掌握必修课程的锋面知识和选修课程的渔场成因,并进行知识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考查地球运动知识时,无图考图,对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探究题引导学生实践活动
地理试题力求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核心理念。如从西非的地理环境追溯分析古马里帝国兴盛的原因,把黄河上游水量变化的知识迁移到尼日尔河来考查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把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知识迁移到尼日利亚等。试题在落实新课标“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方面也做了尝试。如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探究题,对引导学生重视开展问题探究等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考题联系省情关注热点
地理试题贴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建设和时政热点,适度体现乡土地理和福建特色。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上海世博会、我国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城市内河水环境保护、闽台合作打造海西石化产业基地等试题背景,旨在引导考生关心时事,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政治
选择题难度提高,非选择题难度下降
(福建省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组)
今年的政治试卷在试题结构、分值、题型、考试内容、能力要求、总体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非选择题难度略有降低;试题在取材上有所拓展,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方面。
试题注重稳中有“新”,稳中求“变”。选择题增加了演绎能力的考查,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要求上,强化了时事知识和“知识库”知识的考查,如第28题要求考生具备“保增长保就业”的时政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读图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在知识考查上,加强了“点”的深入,强化了知识“面”的内在联系。如第35题深入考查了意识能动作用知识,强化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知识的内在联系;选修模块的问题设置首次引入了选择题型,有效降低了难度;试卷的难易结构更加合理。
试题反映经济社会建设成就
试题主要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向考生传达必须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第29、30、33题旨在强化考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35题渗透了热爱生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情感教育;第39题旨在加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人民,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试题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试题通过选取近年社会热点,如上海世博会、福厦高速铁路开通、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三农”问题及民生等重大热点,力图反映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
体现基础性与能力目标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商品的基本属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识能动作用、政府和政协职能、按规律办事、创新的作用、认识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配公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成功要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国际组织的作用、想象的方式等主干知识。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通过新的情景材料,考查考生信息提取、知识迁移、归纳、论证的能力。试题力图通过新的情景,体现所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第34题,以抗虫棉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第39题以民生话题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体现时代主题;第42题要求考生运用国际组织作用的知识分析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的意义和设计一个垃圾处理的想象方案并从想象方式角度说明理由等等。
探究题可选择角色作答
试题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如第35题选取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针对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实际,试题注意选取本省题材,富有乡土气息。如第25题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艺表演、第26题福厦高速铁路开通、第31题惠安女服饰,这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积极关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试题重视发掘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在新情境中思考,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如第39(2)具有较高的思辨性,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第39(3)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作答,既尊重了考生学习需求,也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有利考生个性发展,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
命题素材彰显地方特色
(福建省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组)
今年的历史试卷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彰显福建卷之地方特色。如第15题《闽部疏》记载的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的活跃、第16题严复手书“唯适之安”所反映的维新思想、第24题近代电报业与福建茶叶价格变化的关系等。
试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试题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非选择题则综合测试《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试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试题突出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的应用。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唯适之安”、18题“求同存异”、23题“《华盛顿邮报》评论”均体现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在第38题和选考题的命制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加强学科间综合渗透
试题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典型体现在第38题中。其考查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试题继续坚持跨学科知识融通的命题导向。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非选择题第37题(地理)、39题(政治)都涉及历史素材,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去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选考题关注热点话题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17题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第18题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