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大学奖助体系
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奖、贷、助、补、减”和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奖助体系。
1、奖学金
(1)校级奖学金
目前,我校共设立了以“嘉庚奖学金”、“本栋奖学金”和“亚南奖学金”为主的共19项校级奖学金,每年奖励人数约600人,奖励总金额达100多万元。
(2)国家奖学金
为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种形式。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生,额度为每人每年4000元,2005年教育部下达给我校国家奖学金名额240名,总金额为96万元。
(3)优秀学生奖学金
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标准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奖。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2000元,按学生人数的5%评定;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按学生人数的10%评定;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年600元,按学生人数的15%评定。单项奖学金团体2000元,个人1000元。每年约500万元。
此外,艺术类师范专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其中一等3%,二等15%,三等82%),按一等奖学金800元,二等奖学金600元,三等奖学金450元,单项奖学金100元的标准执行。
2、国家助学贷款。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为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全部由国家贴息)。2005-2006学年厦门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为2455万元,可贷款人数4234人。
3、校内贷学金。学生可向学校申请贷学金。每年最多1000元。学生毕业前一次性还清全部贷款的,按其贷款额的20%减还贷款;符合一定条件者,经学校审批,可免还全部或部分贷款。
4、困难学生补助
(1)专项生活困难补助。总额按本科生每生每年276.1元确定,覆盖面30%,一等补助每人1650元/年,覆盖面5%;二等补助每人1100元/年,覆盖面10%;三等补助每人550元/年,覆盖面15%。
(2)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2005年教育部下达我校的名额共616人,总金额92.4万元。
(3)福建省政府助学金。福建省“政府奖学金”按照在校本专科生中约20%贫困家庭学生比例,一年10个月计算、发放补助额。对其中5%左右的特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50元,除特困生外其余15%左右贫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4)迎新专项应急款。每年迎接新生期间,学校均拨专款10万元用于补助生活没有着落的经济困难新生;
5、社会助学金
社会各界在我校捐资设立了10多项专门资助特困生的助学金,每年资助各类学生300多名,每年资助总额约50万元。
6、学费减免,指减收或免收学费。
(1)西部助学工程。中央文明办发放5000元。第一年学费全面,第二年之后学习成绩在30%之内的学费全免,在30%-70%之间的半免;
(2)西藏生,可申请学费全面或半免;
(3)烈属子女,学费全面;
7、勤工助学
我校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提取8%作为勤工助学经费,用于支付在校内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的劳动报酬。目前,我校设有大量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每年有2000多人参加这些岗位的劳动,劳酬为9元/小时。
通过校外勤工助学。我校学生每年可获得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近2000个。
8、开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厦门大学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和勤工助学措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此外,我校共有经济学院黄良才奖学金、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IBM奖学金、化学化工学院卢嘉锡奖学金、人文学院华藏奖学金等50多项院系奖学金。
二、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厦门大学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学校给予大力支持,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证。
学校已建立了规范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举办一次大型供需洽谈会,我校是华东地区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联动单位。举办多场与政府、中介机构等联合举办规模不等的供需洽谈会,每年到我校召开校园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有百余家,各学院还举办行业性的招聘会。此外,学校积极参与校外人才市场活动,我校每年组织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奔赴省内和省外十几个地区,参加当地人才交流会,推介毕业生。学校以网络为载体,重视建设就业无形市场,已形成一个功能较为齐全、信息量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就业网络。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我校始终贯彻“专业化、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的要求,将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目前学校在不同年段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邀请校内外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者,分阶段为全校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并借助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咨询和指导。
2005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3544人,截止到9月1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07%。本科生以到各类企业就业和录取研究生为主要流向,分别占43.96%和25.31%,还有一些毕业生到金融、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就业,就业省市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厦门市是毕业生最集中的城市。本科毕业生在福建省就业的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0.79%,其中在厦门市就业的占本科生总数的36.12%; 在广东省就业的占7.06%,其中在深圳市就业的占本科生总数的4.15%; 到上海市就业的占2.31%,到浙江省就业的占2.23%,到北京市就业的占2.06%。
厦门大学校级奖学金情况一览表
类别 |
项目名称 |
金额(元/人.年) |
人数(人) |
备注 |
全校性 |
嘉庚奖学金 |
3000元/名 |
10 |
|
本栋奖学金 |
2500元/名 |
10 |
|
亚南奖学金 |
2500元/名 |
10 |
|
萨黄淑慎本科奖学金 |
200美元/名 |
5 |
|
自强奖学金 |
200美元/名 |
2 |
|
建设银行奖学金 |
2000元/名 |
100 |
|
中国银行奖学金 |
2000元/名 |
100 |
|
中国工商银行奖学金 |
2000元/名 |
100 |
|
翔鹭奖学金 |
大陆生 |
一等奖5000元/名 二等奖3000元/名 |
42 |
大陆生和台湾生分别:一等本科8名,研究生4名;二等本科22名,研究生8名 |
台湾生 |
42 |
光华奖学金 |
一等奖2000元/名 二等奖1500元/名 |
60 |
|
合 计 |
|
481 |
|
定向性 |
萨本栋博士研究助研金 |
1250美元/名 |
1 |
在萨本栋微机电中心从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 |
华为奖学金 |
2000元/名 |
16 |
管理学院4名(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本科生2名),经济学院3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各1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3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各1名),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3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各1名),数学科学学院3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各1名) |
招商银行拼搏奖学金 |
一等奖5000元/名 二等奖2000元/名 |
28 |
研究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修完本科两年以上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一等奖共4名,二等奖共10名。 研究生和本科生中:管理学院各3名,经济学院各5名,法学院各1名,外文学院各1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各3名,软件学院各1名 |
何宜慈博士研究助研金 |
1250美元/名 |
2 |
在萨本栋微机电中心从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 |
“黄希烈”奖学金 |
4000元/名 |
20 |
理工科学生参评 |
合 计 |
|
67 |
|
专项性 |
步森奖学金 |
2000元/名 |
20 |
一、二年级本科生 |
花旗集体金融信息科技优秀奖学金 |
5000元/名 |
4 |
三年级本科生 |
历则治数学奖学金 |
一等奖6000元/名 二等奖2000元/名 三等奖1000元/名 |
10 |
数学建模比赛获奖者 |
出版奖学金 |
一等奖1800元/名 二等奖1000元/名 |
5-8 |
西藏等边远地区学生 |
合 计 |
|
39-42 |
|
合 计 |
|
587-590 |
|
厦门大学院(系)奖学金、助学金情况一览表
院(系) |
项目名称 |
金额(元/人.年) |
人数(人) |
项目起止时间 |
备注 |
生命科学学院 |
汪德耀奖学金 |
2500 |
6 |
2004- |
|
黄厚哲曾亚卿奖学金 |
2000 |
3 |
2004- |
|
嫩苗奖学金 |
1000 |
5 |
2001- |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IBM奖学金 |
4000 |
2 |
2000年- |
|
计算机世界奖学金 |
2000 |
2 |
2000年- |
|
自动化系CAST奖学金 |
500 |
10 |
1993年- |
|
电子通信工程系厦华奖 |
1000 |
8 |
1989年- |
|
电子通信工程系歌乐旺奖 |
1000 |
4 |
1998年- |
|
化学化工学院 |
傅鹰奖学金 |
1000元港币 |
2 |
1990年- |
本科一名,博士一名 |
卢嘉锡奖学金 |
1000元港币 |
2 |
1985年- |
化学系四年级本科1名,物理化学硕士方向1名 |
蔡启瑞奖学金 |
1000元港币 |
2 |
1985年- |
化学系四年级本科1名,物理化学硕士方向1名 |
郑重—顾学民奖学金 |
1000 |
4-5 |
1987年- |
取得保送无机专业研究生资格的大四本科生 |
吴思敏奖学金 |
800 |
6 |
1987年- |
化学系三年级本科生2名,有机化学或高分子材料方向研究生1名,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本科生3名 |
蔡长质奖学金 |
1000 |
3 |
2001年- |
|
大平奖学金 |
900(本) 300元/月(硕) |
8 |
2001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生4名,硕士4名 |
三达奖学金 |
1200元,“膜中心”课题组300元/月 |
30 |
2002- |
材料系12名,化学系6名,化工系6名,每人奖励人民币1200元;奖励“膜中心”课题组6名 |
朱沅奖学金 |
1600 |
2 |
2002年- |
|
广东光华化学奖学金 |
1000(本) 1500(研) |
15 |
2003年- |
化学系研究生10名,化学系本科生11名(其中化学教育专业1名),化工系、材料系本科生各2名 |
海堡奖学金 |
1000(本) 1600(研) |
20 |
2005年- |
本科生11名,研究生9名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奖学金 |
一等800元,二等500元,三等400元 |
37 |
2003年- |
一等奖5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0名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励志助学金 |
2000 |
10 |
2002-2006 |
|
泉州某公司助学金 |
4000 |
8 |
2004 |
|
美籍华人公司助学金 |
2000-2500 |
4 |
2005 |
|
萨本栋奖学金 |
1600 |
1-2 |
2000年- |
|
谢玉铭奖教奖学金 |
1600 |
4 |
1991年- |
|
朱家忻奖教奖学金 |
1600 |
2 |
1991年- |
|
林仪贞奖学金 |
1600 |
2 |
2003-2007 |
|
太古陈炳杰奖学金 |
1000 |
2-6 |
1998年- |
|
萨本栋物理奖教奖学金 |
800 |
2 |
1988年- |
|
“89学友”奖学金 |
2000 |
2 |
2005年- |
|
萨本栋博士研究助研金 |
|
|
|
|
何宜慈博士助研金 |
|
|
|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钟瑞杰建筑艺术奖学金 |
一等1000元,二等600元,三等400元 |
6 |
1996年- |
|
人文学院 |
华藏奖学金 |
200美元 |
10 |
1995年- |
|
秀玑奖学金 |
600 |
1 |
1985年- |
|
丁德仁奖学金 |
2000 |
不定 |
2002年- |
|
陈梁笑霞奖学金 |
2000 |
5 |
2003年- |
|
潘金顺奖学金 |
1600 |
2 |
2002年- |
|
黄玉瑞奖学金 |
2000 |
2 |
2002年- |
|
法学院 |
“大道之行”奖学金 |
1000 |
5 |
2001- |
|
陈茂铨、王琇琳伉俪助学金 |
2500 |
3 |
1999- |
|
庄材涂、郭清秀助学金 |
本科1000 |
10 |
2004- |
|
研究生2000 |
20 |
2004- |
|
外文学院 |
77级奖学金 |
500 |
6 |
2001年- |
|
蔡玉明奖学金 |
2000 |
5 |
2005-2010 |
|
李庆云奖学金 |
一等400元 二等300元 |
9 |
1999年- |
|
公共事务学院 |
MPA国税班助学金 |
500 |
4 |
2003- |
|
师友奖学金 |
1000 |
4 |
2005年- |
|
烈甫奖学金 |
1000 |
3-4 |
2001年- |
|
社科文献奖学金 |
硕士1500 本科1000 |
硕士1人 本科3人 |
2004年- |
|
管理学院 |
余绪纓教授奖学金 |
3000 |
8 |
2002年- |
|
葛家澍教授奖学金 |
500 |
8 |
2002年- |
|
经济学院 |
黄良文奖学金 |
1000(本) 1500(硕博) 2000(教师) |
6 |
2002年- |
本科3名,硕博2名,教师1名 |
邓子基奖教奖学基金 |
800 |
6 |
1998年- |
|
张亦春奖教奖学基金 |
1500 |
10 |
2003年- |
|
软件学院 |
“雏鹰奖”奖学金 |
一等3000元,二等2000元,三等1000元 |
每150个学生中,评出一等1名,二等2名,三等8名,每学期评选时学院评奖委员会再根据学生人数具体确定名额 |
2004年- |
毕业班评选 |
课程奖学金 |
一等奖按课程学费的50%发放,二等按课程学费的25%发放,三等按课程学费的12.5%发放,以四学分计,每门课200-800 |
每学期评选时学院评奖委员会再根据学生人数具体确定名额 |
2003- |
每门专业必修课设立此奖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
彬声高等教育科研奖学金 |
500 |
2 |
|
|
国光高等教育科研奖学金 |
500 |
1 |
|
|
懋元高等教育奖学金 |
一等1500元 二等1000元 |
一等1人 二等3人 |
|
|
厦门大学社会助学金情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
金额(元/人.年) |
人数(人) |
备注 |
建行爱心基金 |
1000 |
20 |
|
集友大学生助学金 |
5000 |
30 |
|
灿坤助学金 |
3500 |
45 |
至大学三年级 |
正新助学金 |
5000 |
10 |
|
曾宪梓助学金 |
3600 |
50 |
|
宋庆龄中海油助学基金 |
3000 |
36 |
|
新长城自强助学金 |
资助生活费约1800元 |
不定 |
|
厦航、慈善总会助学金 |
1200 |
100 |
|
厦门市慈善总会南普陀慈善事业基金会 |
1000 |
50 |
|
曾玉山助学金 |
375美元 |
8 |
长汀籍学生 |
邓廷琮教育基金 |
4000 |
2 |
贵州籍学生 |
宝马优秀大学生奖励基金 |
5000 |
10 |
|
“新景祥”助学金 |
2000 |
10 |
经济专业2名,新闻专业3名,广告专业3名,中文系2名 |
潘维廉助学金 |
2000 |
5 |
|
厦门大学奖助体系一览表
项目名称 |
金额(元/人.年) |
人数(人) |
备注 |
学校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 |
一等2000元 |
本、专科生数5% |
|
二等1000元 |
本、专科生数10% |
|
三等600元 |
本、专科生数15% |
|
单项奖团体2000元,个人1000元 |
本、专科生数1% |
|
学校设立的师范类学生专业奖学金 |
一等800元 |
本、专科生数的3% |
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均享受三等奖学金,一等、二等专业奖学金的评定与“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相结合,凡获一等、二等奖学金的,在三等奖学金基础上分别追加350元和150元,余额设若干个单项奖 |
二等600元 |
本、专科生数的15% |
三等450元 |
本、专科生数的82% |
单项奖100元 |
|
本、专科生普通奖学金 |
一等2000元 |
本、专科生数5% |
|
二等1000元 |
本、专科生数10% |
|
三等600元 |
本、专科生数15% |
|
单项奖团体2000元,个人1000元 |
本、专科生数1% |
|
国家奖学金 |
4000 |
240 |
名额由教育部下达 |
国家助学金 |
150/人/月 |
616 |
每年按10个月发放 |
政府助学金 |
特困生150元/人/月,贫困生100元/人/月 |
按照在校本专科生中约20%贫困家庭学生比例 |
一年10个月发放 |
专项生活困难补助 |
一等150元/人/月 |
本、专科生数5% |
每年发放11个月 |
二等100/元/月 |
本、专科生数10% |
三等50元/人/月 |
本、专科生数15% |
校内贷学金 |
600-1000 |
不定 |
人均100元提取,毕业前一次性还贷,按贷款额20%减还 |
国家助学贷款 |
6000 |
占学生数20%左右 |
人数、金额按照国家每年助学贷款额度来定 |
特困生补助 |
|
不定 |
按实收学费的2%提取 |
西部助学工程 |
按学生上年成绩综合排名情况进行减免 |
不定 |
第一年全免,第二年起按综合测评成绩在30%以内全免,在30%~70%半免 |
西藏生 |
学费半免或全免 |
|
个人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提出申请 |
烈属子女 |
学费全免 |
|
|
西藏定向生 |
9000 |
不定 |
|
国防生 |
5000 |
|
部队每年发放 |
在校生应征入伍 |
|
|
退伍复学顺延学制内学费免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