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福建省开展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至今已走过22个年头。
每年的寒暑假,福建省都动员和组织广大在校大中专学生开展这项活动,组成数百支国家级、省级重点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省内欠发达地区、宁夏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服务队队员们不畏酷暑和艰辛,深入基层第一线,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专业技能优势,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文艺演出等活动。近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万多期,培训农民6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300万余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中专学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经过多年的探索,福建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立足实际。活动的选项力求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继续加强对活动的调查研究,提高活动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本着“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组织原则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原则,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专业所长,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提前摸清活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避免活动的盲目性。
二是创新机制。福建省创造出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主体,院(系)村挂钩的实践队形式。1997年至2006年,大中专学生共在800多个乡镇街道、2000多个村、1500多个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在九个设区市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学生的广泛好评。另外,我省还在人员招募、培训项目、经费落实、评比表彰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加强与校内、校外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围工作环境。
三是扩大规模。活动规模和参与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活动水平,也体现着活动宗旨。福建省充分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为同学们开辟更多的实践渠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实践社团的作用,在内容安排、活动开展、组织建设上给予主动引导和热情支持,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发展。
四是务求实效。我省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进行。真正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落实。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学校部,作为具体组织实施的单位,团省委特别注意从具体事情做起,紧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突出服务,突出办实事、办好事。
五是加强宣传。福建省利用各方面资源为“三下乡”服务,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开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激励学生热情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避免活动仅在团内循环。
几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等部门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受全国表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总数逐年增加,福建省年年荣获全国省级优秀组织奖,在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双丰收。今后一个时期,福建省各级团组织将积极协同宣传、教育等部门,广泛深入、持续扎实地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领全省广大青年学生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推动福建省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