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昨天,省教育厅召开教育界专家的座谈会,请他们为完善2008年高考方案出谋划策。大多数与会者对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探索性表示充分肯定,大家对方案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同时也对进一步完善方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焦点一:是否能减轻学生负担?
【声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王守仁说,2008年高考方案出发点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是我认为是否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要面对现实。例如南京今年的高考录取率达75%,在录取的学生中,有北大、清华的,也有专科的。但是对家长来说,都希望孩子上好学校,而好学校就那么多,所以孩子的负担能减轻吗?南师附中校长王占宝担心,现在的考试分三次,可能会造成压力的重复,他建议将有的考试合并,以减轻学生应考负担以及教育部门组织考试的负担。
【声音】: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我一直向往高考统考考得少一些,更多的高中课程考核应由严格的“毕业考试”来解决,这个梦想有可能成真。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统考只考语、数、外,其它的7门在高二、高三阶段分别考核,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考试过程,很有创意!
为什么有“黑色的七月”、“黑色的六月”之说?就是因为那几天考得太拥挤、太沉重、太累人、太玄乎,因此就特别可怕!一考定终身,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它绷得要断了。如今高考的“受力点”多了,并且分散到较长的时间流程中,考生的心理负担肯定会大大减轻。
还有一种说法:此方案将一次考试化成了三次考试,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一种误读。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验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当今社会还没有演进到不考试便可选拔人才的境界。再者,本方案的学业水平测试明显地不同于“统考”的三门,它是分散进行的,氛围比较宽松;它可以考两次,以好一些的成绩计算,相当人性化;它的考试时间较短、容量较小,并且折算为ABCD,明显地带有“过关考核”的味道,比之6月7日、8日的那种“考试”,分明自在一些了,轻松一些了。
焦点二:是否会给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硬伤”?
【声音】: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龚放教授说,2008年的高考方案统考只考语、数、外三门,是否会把物理、化学、生物等下降为“辅科”。方案中科学的分量在下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声音】:何永康教授说,语、数、外是基础的基础。全国各地的高考方案变来变去,总是变不掉这个基础的东西。此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亦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三门太重要了,有了这个“三足鼎”,高考人才选拔的大局就定下来了。是不是削弱了物理和化学呢?不能这么看,一般来说,理化好的数学也会好,数学好的理化的后劲也会足。何况,江苏的这个方案明显地突现了“物理”,它和“历史”一道成了选修科目的重中之重!就我个人来看,如今的高中理化该降一降温了。有志者、有兴趣者可到相关的高校专业去深造、去提升。
焦点三:是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声音】:何永康教授说,长期以来,大家都不赞成高中阶段过早地、明显地“文理分科”。这是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合理的呼声。然而,前些年尝试过的种种“方案”,均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倒是加剧了这种“文理分科”的势头。目前江苏提出的方案,实际上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断绝了人们的“分科”念头,“逼”着高中教、学双方把每一门功课都教好、学好。如果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地遏制了“分科”势头,那确实是一个大大的“亮点”,其功德是无量的。
【声音】: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王炎斌、无锡市第一中学校长唐家俊说,多年来,为什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问题就出在评价机制上。新方案与新课程改革完全配套,要求各个中学把国家规定的每一门课程都开齐、开足、开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焦点四:在统考总分中外语的权重是否过大?
【声音】:龚放教授说,方案中把外语的权重放得太大。1977年恢复高考时不用考外语,后来考了,权重也不大,现在的方案中外语三分天下占其一,所占比重达到了33%,这在全世界恐怕都没有。
【声音】: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说,外语在高考中所占份额应该高一点。我们和欧洲国家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他们学习外语是了解外国,我们学习外语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因此不能削弱外语。至于外语满分分数的高低,则可以再考虑。
焦点五:如何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声音】:龚放教授说,方案对高校选拔人才带来了困难。有消息说,江苏2008年高考考生将达55万,假如一门选修科目有一半人选,得A的为前20%,那么也有5.5万人,一所高校要从中选3000人,怎么选?盲目性太大了。
【声音】: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建议,选考科目和必考科目的评分等级要细化,可以把ABCD四个等级划得更细一点,这样有利于顶尖大学选择优秀人才。江苏省盐城中学校长李自成说,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计分制很好,较好地解决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高校选拔人才的矛盾。具体操作中,能否把获得A级中的前2%或前4%作一标识,比如A+,那样更加便于高校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