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教育部高考改革课题研究的学者昨日在厦指出——
承担教育部高考改革课题研究的两位知名厦大学者昨日说,总的说来,中国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统一走向多样。
厦大高教所潘懋元和刘海峰教授昨日向参加“高考改革——中学校长论坛”的校长们介绍了他们正在构想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个论坛是由厦大组织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专家并不是一般的专家,他们所在的高教所在2003年成立了厦大考试研究中心,据说这是国内惟一一所研究考试制度的科研机构,更重要的是,中心去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系列和高考招生、录取等有关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将提供给教育部,为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换句话说,想知道今后高考如何考,厦大考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
高考要从选拔性向适应性转变
著名的高教专家潘懋元说,在精英阶段,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经过连年的扩招之后,有些省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60%-7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80%以上,高考是否仍为选拔“优秀新生”的选拔性考试,就值得人怀疑了。
他说,现在,说到高考,人们谈得最多的是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试管理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认为高考的考试功能还只是选择性,那就只能沿着传统的思路,因袭传统模式,进行一些小修小改,对高考改革是无济于事的。 潘懋元说,高考改革的最终出路在于,要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向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考试转变——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高考不再是高校单向选择,而是高校与考生的双向互动选择。
而适应性考试无非包含“两种意思”,首先,高考必须适应多样化的高校选择合适新生。潘懋元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现实令这位高教专家疑惑不解,他说,这社会人人都在找职业,但是,职业学院却不敢把“职业”标出来,几乎中国所有的高职都在致力于“专升本”,都想使自己学校成为研究性综合大学。潘懋元说,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走这条路,如果全国人民最后都因此成为科学家,那就糟了,大家都会没饭吃了。
其次,适应性的高考,还要适应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提供能鉴别个人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个别差异的手段和方法,使考生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高校与专业。
中国高考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
近年来,一些人将现在的教育问题都归罪于高考,刘海峰说,甚至有人将高考和课程改革比喻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但是,刘海峰决定为高考说几句公道话。他说,毕竟高考被多数人认为是难得的公平制度,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参加高考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关系、或是别人脸色。
他说,高考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统一考试还是适合国情的招考方式。
在改革上,刘海峰主张,高考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是休克疗法式的突变。
这几年,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招生方式羡慕得不得了,提出以“三合一”方案代替目前高考模式,既要看高考分数,又看高中成绩,还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等德行表现和成长记录,以综合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
刘海峰说,理想很美好,但是,实践证明,在国外行得通的东西,在中国可能“水土不服”。例如,如果高考录取要看中学成绩,那么,谁来保证中学提供的成绩是毫无水分的?再比如,要看平时的社会活动,同样的,真实性如何保证?
这几年实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就让人们看到公平选才与扩大高校自主权之间的艰难选择,一些自主招生的大学,遇到了很多难以招架的说情风和中学造假,原本寄托了很多改革者希望的这项政策,现在处境尴尬,被一些人视为鸡肋。
刘海峰说,在高考的问题上,事实上是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的。
如果全国人民都成为科学家,那就糟了,大家都会没饭吃了。
——潘懋元
美国大学招生方式虽好,但在国外行得通的东西,在中国可能“水土不服”。
——刘海峰
场外声音
专家设想遭遇质疑
昨日专家提出的这些改革设想,也遭遇质疑。最大的质疑是:高考是变得“多姿多彩”了,那么,它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例如,将考试分为本科统考和专科统考,对于不少“教育狂热分子”式的父母,他们能答应自己孩子只参加专科考试吗?再比如,采取统考和高校单考的方法,一个大学要在多少个城市增设考点?可以想像,学生们要怎样的疲于奔命,因为他们肯定不会只报考一所大学。另外,高校单考,如何抵御人情和关系,也是值得人们担忧的问题。
刘海峰承认,高考改革,远比人们想像的复杂得多。如何改,还有许多课题等待研究者去解决。
焦点关注
高考,本科专科分开考?
——专家纵谈高考改革设想
厦大高教所刘海峰教授谈了一些改革设想,他说,越来越多人认同这种观点:中国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统一走向多样。多样化表现在考试组织形式、内容、层次和时间等。
考试组织形式:大区联考
这几年,在考生急剧增加、考试安全风险增大的背景下,高考开始采取分省命题。然而,刘海峰也坦言道,分省命题,事实上也使泄题的概率增大了,其次,分省命题,投入的精力和财力过大,使得一些省不太愿意做,此外,人们还担心,分省命题可能会比较不利于非省会城市,因为大学基本上集中在省会城市,而命题人一般是从大学选拔的。
刘海峰说,应该允许省市有各种选择,例如可以允许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近、地缘接近的省区实行大区联考,它们可以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是命题质量较好的省份代为命题。
考试内容:科目组合多样化
考试内容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这样,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考试的科目。当然,刘海峰也表示,要充分考虑到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
考试层次:分为大学统考和专科统考
刘海峰说,现在是一次考试定本、专科层次,今后,可以变为大学统考和专科统考两次高考。
他认为,由于高职高专和大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如果采用相同试卷,先天地造成低分者进入高职高专,不利于高职高专教育。不仅如此,不同层次的高校使用同一张试卷,会增加命题难度,例如,为了拉开分数距离,使重点大学能够录取到优秀的学生,试卷要有一定难度,这最终会逼迫试卷出现偏题甚至怪题。
刘海峰认为,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命题,实行全国招生与省市招生的高校分别命题的两种高考,或是维持本科层次的全国统一高考而将专科层次的高考下放到省一级进行管理和组织,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学术发展性和能力,专科层次考试侧重考理解和运用能力,两种高考各司其职。
考试时间:全国统考+高校单考
考试时间的多样化,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考试次数。刘海峰说,北京和安徽的春季高考受到冷遇,充分说明这点——如果增加的考试次数只是夏季高考的补充,投放的招生名额又都局限在专科层次,那么,只是增加成本,变化并不大。
刘海峰所说的考试时间多样化主要指的是: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各个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两次考试的好处是,统一的测试分数便于各个大学比较评估生源质量,单独的考试则能体现各校招生的特色,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高考舞弊的现象。
根据这个方案,各大学可以依据第一个高考分数初步录取之后,按一定比例预选学生到学校参加第二次考试,这样也可以使得很多学生减少了来回奔波。
但是,刘海峰同时也指出,这个方案一开始只能是在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先行试点,这样才能避免家境贫寒或是地处边远地区的考生,因为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参加考试。
文/本报记者 佘峥 图/本报记者 姚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