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三专家语出惊人 高考,以后会是这种模样

来源:厦门日报 [2005/4/10] [查分关注微信公众号:考升]

“高考改革——中学校长论坛”昨在厦大举行

朱崇实

林惠青

杨学为

高考最令人憎恨的一点是,它给许多人带去负担,但是,昨日参加厦大举行的“高考改革——中学校长论坛”研讨会的专家们说,事实上,高考自身也背负沉重的负担,这使得它的改革步伐显得步履维艰。

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00多名校长参加了校长论坛,昨日,论坛邀请到的演讲学者依次是厦大校长朱崇实,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惠青,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杨学为。

问题!高考太累

负担1

明年考生可能突破1000万

以学者身份前来参加论坛的林惠青说,对于过去一个历史时期都行之有效的高考体制来说,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并不断快速增长的考试规模。

她提供数字显示,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数320万人,招生人数110万人;2004年,考生数达到720万,招生人数达447万;2005年,考生数达850万,招生人数预计达475万;到明年,考生数预计将突破1000万。

杨学为说,规模一大,势必多了共性,少了个性。况且800多万人参加考试,只有一次笔试,既要考素质,又要选拔人才,根本做不到。

负担2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千差万别

和人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并未缓解高考压力,反而,使它的负担更重。专家们说,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同学校面临不同的社会需要,也面临不同分工,这就决定不能用一种模式来选拔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

负担3

人人都是专家,社会容忍度为零

几十年来,高考一直处于十亿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而且,一涉及改革,全社会人人都是专家,谁都可以评头论足。

杨学为说,社会对高考的容忍度很低,几乎是零。

令这位曾经负责高考考题出卷的专家困惑的是,高考出题人讲究的是高考的科学性,而社会从不以此来要求你,他们更关心的是公平。

他说,从社会角度来看,高考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后,进入未来白领俱乐部的角逐,换句话说,高考是社会地位和物质权利的分配考试。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普通老百姓只能靠分,所以,他们期望值越来越大,但是容忍度越来越小。

负担4

被老师和学生“追”得很辛苦

杨学为担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时,有一次,他到北京一所中学,校长一见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激动地说,看看现在高考考题,比前几年难度“涨”了多少?你们这样出题,学生能不负担重吗?

杨学为觉得十分委屈,他说,谁叫你们把学生水平提高得这么快!我们好不容易把水平提高了些,你们就赶上了,我们只好再往上提。

他说,人们经常讲高考要考能力,但是,往往是,你刚要考点能力,中学就把它训练成知识了。杨学为透露,他在任的时候,一直想把高考创造成“好”考试,所谓的“好”考试,就是积极的影响方面多一点,消极方面少一点,例如死记硬背少一点。但是,直到他2000年退休,他仍然没有看到“好”的考试。

他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他吩咐他们:只要不是反对言论,只要卷子上还有地方,就往上写。原因很简单,高考判卷看的是点,只要“踩”上点,就有分。

出路!高考改革六方向

专家们昨日还探讨了减轻高考负担的一些办法,但是,情况依然扑朔迷离,因为从理论上看,一些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大学自考自招,但是,从现实来看,它是否真能为学生减负、它的公平性如何保证,也是人们要思考的问题。

出路一:各省自行命题

林惠青说,从目前看,高考是无法取消了,但是,这不是说它只能停滞不前。稳步推进分省命题就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2004年,全国有11个省市实行自行命题,今年,又增加了三个。

她说,分省命题是国家决策,从表面上看,它只是考试命题权的调整,但是,实际上,它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她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分省命题有利于各省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不同目标,制定不同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杨学为则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学生考试,他并不理睬考试是教育厅出的,还是教育部出的。在考试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只得努力,将时间和精力运用和发挥到极限。

他认为,单纯从考试身上找原因是行不通的,还要从中学师资水平、教育方法等等。

出路二:

不同类型大学组织不同考试

多年来实行高考,相对来说,公平得到保证。但是,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专家们说,可以实行多元化选拔。

朱崇实举例说,从世界的高考制度的发展制度来看,大多数实行统一考试与大学单独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这几年,教育部也进行类似尝试,例如推出保送生、自主招生等制度。林惠青昨日提醒中学要为大学提供一些信得过的标准,来帮助大学衡量学生素质。

她透露,我国从2002年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到去年,已经有28所高校获得资格,它们可接受学生招生数5%,但是,大多数学校招生名额都用不满,问题就出了中学没有客观的信得过的挑选学生标准,大学宁可通过高考来招收学生。

出路三:

将小论文、面试、实验也纳入高考

朱崇实说,在英国、法国和德国,考试形式除了笔试之外,也增加小论文、面试、实验等方式,这样,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都结合起来,能满足多方面需要,表现出由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的新趋势。

出路四:本科和专科分开考

一张卷子同时要满足大众化和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是勉为其难。林惠青说,有条件的话,不妨推行分层次考试,例如将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开考,例如,专科可以少考一两门。

出路五:考试内容改革

林惠青认为,高考的内容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语文改革,增加语文应用能力,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增加阅读,以及考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出路六:

建立题库,网上考试?

现在高考已经大量运用现代化技术,例如网上阅卷,网上录取。林惠青说,曾经有人提出,能否在三年内实行网上考试,当然,经过论证,这是不太可能实现。

但是,她认为,考试现代化是个方向,例如,建立题库。

    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

查分关注微信公众号:考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闽ICP备08106227号-4 闽ICP备08106227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461号

本站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