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高考将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作为家长,您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了吗?这个时候家长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在"二模"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复习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勤奋;甚至有些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不再参加任何活动了,这可能吗?这样做是否就能保证孩子高考成功呢?这短短一个月就真的能风平浪静了吗?且听听热线中一些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吧:
"二模刚结束,我孩子的成绩比原来有所退步了,好像很多原来会做的题,不知道怎么了,这次都没答上来,眼看着下次大考也就是高考了,我现在也是不知道 怎么说她了,说重了,怕她受不了;说轻了,又担心她下次不能引以为戒;真是左右为难呀?"
"唉,现在的孩子真是没办法,高考这么重要,他倒是不急不慢,说什么反正现在录取率高了,怎么着也能进个大学,怕什么,即使进不了,还可以复读嘛;呵,他们倒是看得开,我们作家长的,不知道为此操了多少心,担了多少惊,真是比他们还紧张,还着急呢?可还得顾忌着怕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了他们,唉,真是难办。"
"你说说,这事怎么这么赶巧呢,这眼看着下个月就高考了,那个叫什么乐队的,居然要来开演唱会;我家孩子平时就对此如痴如醉;唉,这是该满足他的心愿呢,还是为了高考,放弃一切涉外活动呢?"
"我们家孩子这段时间特别逆反,和你拗着一股劲,你说东,他偏要往西;你说这样好,他就非得那样做;这可怎么好呢,你要对他轻声说,他当没听见;你要是说大声了,他还顶回来,真是没法。"
透过热线中家长的抱怨,我们对这段时间孩子出现的问题可窥一二;但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呢?下面我们将逐个来解说。"二模"考试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离高考只有一步之遥了。"二模"成绩下来后,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孩子考得比原来好多了;有的孩子考得与原来差不离;有的孩子成绩却大幅下降,家长为此可就犯愁了,怎么看待"二模"成绩呢?专家为您支支招:
考好了,怎么办?
如果您的孩子这次"二模"成绩比原来进步多了,作为家长,您一定是会感到很高兴了,可是高兴之余,您可能会担心:是不是这次考题过于容易,以致于孩子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再说了,孩子如果因为这次考得太好,不像原来那么用功学习了怎么办 呢?
"二模"考好了,这时,作为家长首先要感到高兴,并给孩子一定的鼓励与具体的赞扬!这是激励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哟。比如,您可以这样对您的孩子说:"小灵,你这次二模考得不错呀,比原来进步多了,看来你前段时间的努力是没有白费呀,而且很有效率;看来你考上大学的希望越来越大了!祝贺你!不过,我想吧,如果你能在保持原来努力程度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说不定,你能考上个更好的大学呀!继续前进吧,孩子!"
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家长开始怀疑试卷的难度,并以疑问的态度审视孩子;如有的家长会说"你这次居然考得这么好??是不是考试太容易了??快好好学习吧,下次高考就没这么容易了!"--这样的态度并不能激励孩子前进,只能是适得其反,打击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可能会前功尽弃的!
没有进步,怎么办?
如果孩子"二模"的成绩与以前几次大考的成绩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保持在原来的水平线上,您会怎么想呢?您也许会想:怎么回事呀?看起来学习努力多了,而且还多学了一个月,怎么也没有看到进步呢?看来高考也就这个水平了!这可怎么好呢?
其实,在"二模"考试时保持原来水平的人还是大多数呀,因为原本从几次模拟考试的时间安排与试卷的难度与效度的设计的角度来说,几次大考的试卷应该是保持基本一致的难度与效度,才能更真实地测评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成绩与以往相似,进步不大,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对此,作为家长,您首先要换个角度来看待成绩:没有进步=没有退步!在高三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人人都在前进,水涨船高,所以,如果您的孩子还能保持原来的水平,那么说明他已经在进步了;所以,您可以感到有所安慰,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您会感到对高考更充满了信心,而且对孩子的水平也有了比较好的把握。试想,如果您的孩子在几次考试中成绩起伏太大,您不是会更担心吗?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保持原来水平的孩子,其实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总结两次模拟所共同失误之处,因为像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是因为在某个知识点上有薄弱,所以总会在一条水平线上下徘徊,所以,您可以和孩子一块来分析几次大考的试卷,找出薄弱环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考砸了,怎么办?
如果您的孩子在这次"二模"中失利了,比以前退步多了,那您会一定会为此感到焦虑万分,毕竟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大型的模拟考了。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二模"考砸了,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很多家长想弄清楚的问题。
事物总是有正反两面的,同样的半杯水,一个人可能认为它是"只有";另一个人可能认为它是"还有";那么"只有"和"还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给人以不同的力量,激发不同的动力,结果完全不同!一个可能饿死沙漠,另一个可能靠此半杯水而走出沙漠!所以,同样对待"二模"考砸了的事实,作为家长,您首先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告诉自己"孩子这次考砸还真是件好事--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孩子的缺漏知识点在哪?它可以引起孩子对自己的重视,不再像以前那样学习了,会更加努力,对高考有利!"一旦,您从这个角度去想,那么您会觉得原来考砸了没什么,同样也是件好事。
同时,除了从积极的角度去想外,您可以做以下两件事:
1. 对您的孩子说:"孩子,恭喜你!你知道吗?这次成绩正是预示着下次高考,你的成绩将会发挥你的最好水平!知道为什么吗?学习成绩是呈曲线变化的,到了低谷才有向前攀升的余地,你现在是处在低谷期,也就是说,以后你每天的学习都会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到了最后高考的时候,你将达到坡顶!"
2. 帮助孩子拟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切忌心急,力图"一口吃出个胖子",计划重在循序渐进,让孩子体会以后每天的变化都是进步!
总之,在"二模"后,家长们要学会积极看待成绩的变化,一定要记住,只要高考没举行,就还有下一次,鼓励并给予孩子信心是最重要的!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相信大多数家长的心已经悬了起来,甚至有些比自己的孩子更加紧张。然而你们知道吗?你们这种焦虑心情可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传达给了孩子,并且感染了他们,这样就会带来一种消极的效果。
保持冷静
一位正准备高考的女生自述,每次她参加考试,爸爸妈妈比她还着急。高考更是变本加厉,她特别怕回家,一回家就能够感觉到爸爸妈妈比她还焦虑的心情。在家她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爸妈都要问为什么,一举一动都有很多双眼睛监视着。高考了,爸妈更是连电视都不看了,每天就陪 着自己在桌前复习。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受到过多的关注,反倒会适得其反,使得孩子感受到强烈的压力和焦虑。也有的家长可能说,我们紧张焦虑不安,不正说明我们对孩子前途的重视么?其实这样做您也正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这次考试可是事关重大,关系到前途和未来,必须拿一个优异成绩。在这种过强的压力之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他们很重视你们的行为,并且很多时候是以你们的准则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的。因此你们的过渡焦虑和关注带来的只会是消极的结果。
我们在这里就强调,舒缓压力从我们家长自己做起。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长首先应该保持冷静,给孩子一种非常安全的感觉。我们自己放松下来,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即便是紧张异常,不容易一时调节好,也要尽量加以掩饰,绝不能让你的孩子看出你的心神不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安稳。
很多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不可取的:1、不上班,在家陪孩子;2、向孩子接触过的同学和朋友问东问西,打听孩子的情况,俨然一副侦探的样子;3、经常半夜到孩子的房间查看。这样的行为不仅传达了你的焦虑心情,而且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切忌。
无为≠不关心
有些家长很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虽然在孩子复习考试阶段自己也很担忧,但从不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漠不关心孩子的相反行为来消除孩子的紧张。有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近高考时,反而让孩子做起家务来,让孩子洗衣服、买菜等。这位家长这样做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些好处:第一,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把考试当回事,孩子可能会想:"临近考试了,还让我做家务,这也太不重视我了,让你们不重视我,我一定考一个好成绩让你们看一看。"家长没有压力,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一半。第二,这样做使孩子能得到适当的休息。你想孩子复习很长时间了,他自己虽然不觉得累,但效果肯定差了,这时正好让他休息下,换下脑筋,也许在路上或洗衣服的时候他会整理下自己复习的内容,从而更好的消化它。第三,适当的做家务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有的学生可能在复习时候老觉得时间很充足,可能边复习边玩,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当她干家务后,她不仅得到了休息,而且还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
慎待"追星"情结
"再有一个月就高考了,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城市里却来了某某明星举办个人演唱会,孩子又是他的星迷,吵着想去看他的演唱会,这可怎么好呀?"
如果您的孩子在高考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您会怎么处理呢?每年的五月份,不仅是考生们紧张备战的时候,可能由于这时候乍暖还寒的季节是大部分演出兴起之时,各种赛事也赶在这个时候了,所以,可能在高考前,会半路杀出这个的"程咬金"--明星演唱会、经典歌剧、话剧、音乐会、球赛等;那么,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可真是进退两难了,孩子是个十 足的"迷",也很渴望能抓住难得机会去现场或者在电视机前感受一番,您该怎么办呢?
这确实是个为难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可以去"或者"不能去",但是我们可以给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表示理解
无论您自身是否对孩子想去参加的活动感兴趣,也不管您是否已做出决定让孩子去或不去,请先对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您可以对他说:"我知道,这次的演唱会(比赛)对你很重要,也很难得,确实让您很想去,他们能来一次中国大陆演出是挺不容易的。我想听听这次演唱会(比赛)最吸引你想去看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会倾听与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您对他的尊重,再慢慢听他谈谈他想去的理由,再决定是不是让孩子去。
共同商量
在理解与倾听的基础上,再和孩子一块讨论商量,去与不去的好处与坏处。一块来做出决定是"去"或是"不去"。这样做后,如果您决定带孩子去,满足他的心愿,他也会很乐意地接受您提出的其它条件;如果您决定不带他去,那么他也会心服口服地接受,当然此时他可能提出的一些条件,只要您觉得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就可以接受,比如让他休息一天放松;或者是让您去现场帮他录制;或者让您给他买一张某明星的碟等等;这些还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在高考前,如果遇到这样的意外事件,作为家长,切忌一开始就摆出家长的威风与架势,一副"我说不让你去,你就别想去!""我觉得没必要,你就没门";要知道,孩子"追星"或者说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只要不是太过火也是他的兴趣所致,他总能说出正当的理由,而且此时,他们只有这么一个愿望,尤其是一些孩子会表现得特别认死理,如果此时,作为家长,您过于强硬,不能很好地理解与同理孩子的想法,那么他可能会因此对您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因为这么一件事而耿耿于怀,从而影响了后面的学习效果。因而,建议您,面对此事,须三思而后行!最后的决定应是您与孩子平等商量的结果。 |
对于高考,父母与孩子所想的目标虽然是一致,但感觉、看法却未必一致。加之双方思考的角度不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误解、冲突和口角便随之产生了。高考在即,沟通仍然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什么,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正帮孩子一把。
一提到与孩子沟通,很多家长就会无奈的摇起头来,只有一个字回答:"难。"父母希望孩子一分一秒也不要松懈,孩子则希望拥有哪怕是一分一秒的自由空间;父母想看到孩子精神饱满,孩子想对父母说声:"我好累";父母想听孩子说:"下次我要得 几分",而孩子想听父母说:"只要你尽力了,考几分并不重要。"……
但是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能对孩子起到心理支持作用。"信任、理解与鼓励"正是这时候双方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下尝试。在这个时期很多孩子实际上希望有人能听听自己心理的焦躁,自己复习的困难,自己生活中的烦恼。而对于家长来讲,我们一直就是最关心孩子成长的人,这个时候,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我们更是责无旁贷了。并且我们是过来人,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可以指导他们。但是,沟通也需要技巧,不能像纠正错误和端正思想的批斗大会。
倾听
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倾听。我们要学会听孩子讲。很多时候,家长们都会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中断谈话,改成了总结会,大多数内容变成了:"你应该……"和"你不应该……"这样其实恰恰结束了孩子和您的沟通萌芽,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很多时候他们都努力与我们交流了,想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的想法。他们想和我们交流,但是就此失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想法,多听少说。注意两点:
A、不要说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比如,孩子说总是担心考不好,你不需要说:"不要怕,考不好妈妈也不怪你,只要你尽力就行了。"孩子对您诉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您马上要解决它,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您的信任,其实他可能知道如何解决这种压力。此时,他更需要您的理解和支持。您能做的,就是倾听。
B、要注意采取开放式的交谈方式,如当孩子说心烦时,如果您回答:"烦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开放式交谈,因为孩子觉得无法再谈下去了。开放式的交谈是这样的:"我能理解您考前的心烦,您感到最担忧的是什么?"这时孩子十有八九会进一步讲到某些具体的科目或具体的问题,你们的谈话就能深入了。
换位思考
其次,我们要身临其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他们的问题。矛盾常常是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常常会叹口气说:"我也是为了他着想啊!"但是您是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的吗?您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的吗?要想他们理解我们的苦心,何不我们先尝试理解他们。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迈出彼此理解的第一步。
试试这样的句子,但是注意所有一切都是在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看得出来你好像有点心神不定,遇到什么难题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大家帮助的吗?"---给害怕考试的孩子一点心理支持。 "你有了这个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就不要太担心考试的结果。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得出来,你尽力了。"---肯定过度焦虑的孩子所做的努力,能帮他减少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