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家长威逼利诱吓坏考生
事件回放:苗苗(化名)是家里的独苗。奶奶许诺,苗苗考上大学,奶奶给一万块钱;姑姑答应给一台数码相机;还有亲戚答应给苗苗买手机。但奶奶又对苗苗说,如果考不上,就不要在这个家里呆着了。苗苗一会儿被胃口吊得老高,一会儿又被冷落刺激,压力太大,导致“二模”发挥失常,只考了400多分。而苗苗的妈妈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干脆请了长假,和苗苗在外租房子住,图个清静。没想到,苗苗的压力更大了。
专家观点:苗苗家人的做法欠妥,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环境对他的复习迎考很不利。家人这种想用激将法把孩子成绩激上去的做法行不通。而苗苗的妈妈把自己跟孩子“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患得患失包袱太重。其做法也是给苗苗增加了压力,建议家人为苗苗创造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关心要适度。
事件二:分数攀比攀得孩子越考越差
事件回放:一男一女两名高三学生是亲戚,成绩却一直有差距,这次“二模”,两人的分数差了100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考低了的孩子家长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观点:虽然是亲戚,可孩子各有各的情况。在临考之前,不应该做这种横向的比较,而是应该和孩子的过去比,看看是不是有进步。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亲戚、同事、邻居的孩子比,夸别人的孩子,贬自己的孩子,这些做法要不得。
事件三:把孩子当机器家长认错
事件回放:在前不久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一场迎接高考的讲座上,当专家讲到,要让孩子在复习期间有一些休息时,台下的一位家长突然站了起来,哭着说:“我错了!”原来,这位家长在家不让孩子休息,前一天还因为不让孩子看篮球赛,跟孩子大吵了一架。
专家观点:孩子不是机器,需要休整。其实有些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家长的允许,让他们看电视,他们仍然会在书房里偷偷听收音机,不仅听得很累,不尽兴,而且书也没看进去。
建议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定个协议,允许他们积极地休息。如偶尔看看电视,出去散散步,和家人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现在就有孩子嫌父母太严,把自己当成考试机器,不肯住在家里,闹着要住校。
事件四:女生一个月收到三封情书
事件回放:一位高三女生的妈妈最近非常紧张,因为女儿告诉她,有一位男生一个月连续给她写了三封情书,自己虽然不想理他,可心里很烦。这位焦急的妈妈动了去找老师和对方家长的念头。
专家观点:这时候千万不能让事情扩大化,应该冷处理。这位男生喜欢女生的情感是美好的,应该保护他的隐私,女方应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婉转地拒绝他。这位男生也处在高考复习阶段,可能是在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感到无助和寂寞,才做出了这种“宣泄的举动”,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和正确引导。而女生的妈妈如果把事情扩大化,极易导致两个孩子走上极端,以前就曾有过男女生因为此类事情双双出走的现象,家长应引以为诫。
事件五:早上不吃饭饿肚子上学
事件回放:一位高三学生现在每天早上吃不下饭,总是饿着肚子上学,而因为早上总不吃饭,出现低血糖症状。家长也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观点:这名学生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较大导致了厌食,家长应该告诉他吃好早餐的重要性。学生如果不吃早饭,容易影响学习效果,而且由于低血糖,可能造成第四节课出现昏倒的状况。
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每天能吃四类早餐的只有0.9%,能吃两类早餐的为87%,还有10%不吃早餐。四类早餐指的是谷物(含面包蛋糕、面条等)+奶类(奶制品)+肉类或豆类(如肉松、香肠、火腿肠、豆干等)+蔬菜或水果,一般学生只吃其中两类,即谷物和奶类。建议学生早餐最好包含四类食物。农村学生如果没有条件天天喝牛奶,也可以用鸡蛋代替。
事件六:女生碰上“生理期”
事件回放:一些妈妈担心女儿在高考时正逢“生理期”,会影响考试的发挥,希望能通过吃药等方法来进行调整。
专家观点:不主张家长这样做。因为吃药可能会对学生的内分泌产生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暗示,带来心理负担。建议如果不是因为有“痛经”等症状可能影响考试,不要进行人为的调整,如果确实需要调整,也应该到医院妇科请教医生,而不是自己随便到药店买药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