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重的高考准备过程中,疲劳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属于家常便饭。但事实上通过少睡觉或者压缩其他休息时间而获得的学习时间通常不能得到最高效的运用,许多人甚至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长时间学习—生理和心理双重疲累—学习效率低—减缓学习进度—不得不再延长学习时间……
“正弦原则”从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强调根据学生自身精力及效率的波动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与休息时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 什么是正弦原则
我的高中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当年,当他从偏僻县城的一所中学考入省城的重点高中后,学校图书馆里整齐的书架,宽敞的阅览室令他大开眼界,爱读书的他豪情壮志,定下一周读10本书的宏大计划,然而,两周过去了,当他疲于奔命的把这二十本书读完后,他发现自己只是粗略的浏览了书籍,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其实,人的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每时每刻保持自己顶尖的学习效率是不现实的,张弛有度才是应对高考马拉松的理智选择。 所以,我们制定的计划应该像正弦波一样,有波峰,有波谷,也有从波谷到波峰的过渡。这就是我们学习中应该遵循的“正弦原则”。 这也是孟子所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正弦原则告诉我们在制定高考复习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备战高考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很多考生都容易产生焦躁的心态,试图通过在短时间内刻苦攻关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成绩获得提高。因此,很多考生的复习方法都是在和时间老人比赛谁跑得更快,经常早起晚睡,连续作战。
复习高考阶段相对较多的时间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换取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压缩睡眠和休息,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时间投入和产出(成绩的提高,知识的深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增长的(如图所示)。
图 4-10
在一定限度内,提高时间的投入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例如,一天只学习三个小时和一天学习六个小时收效肯定非常不一样。但是,超过了一定限度之后,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就递减了,一天学习十四个小时,效果可能和八个小时差不多。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的重复劳动之下,人的大脑皮层会陷入半睡眠的状态,导致效率的低下和遗忘的增加。因此,高考备考尽管紧张,但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一定要保证睡眠的时间。
另一方面,许多考生和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充分休息的重要性,但他们只关注于体力上的休息而忽视了心理上的休息。心理的休息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它可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玩”,也可能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大脑休息。心理上的休息和生理上的休息一样重要。不要以为“玩”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心理休息是为我们执行计划积聚能量。心灵的休息精神的放松对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也要考虑到休闲娱乐的时间。
2. 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人的生物钟规律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和正弦波一样,存在着波峰与波谷。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不仅要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而且在学习时间内,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安排进行优化。
一般而言,学习任务可以分为思考集中型的学习任务和记忆集中型的任务。思考集中型的任务主要是指需要集中精力进行逻辑思考,弄清其内在联系,逻辑架构的任务,主要包括数学,物理难题的求解。而记忆集中型任务主要是指需要通过阅读、背诵、默写等方式以达到熟记其知识点的任务。主要包括英语单词、历史知识等方面的记忆。这两种学习任务对大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的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两种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期望中的成效。
3、合理制定各阶段目标
高考复习是一个长期的分段过程,针对各个过程设置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在考虑制定各阶段目标时,正弦原则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下图显示出来:
图 4-11
为什么是“正弦原则”而非“余弦原则”呢?从图上可以看出,正弦曲线在原点时是很低的,随着横轴的延伸才逐渐向高处攀行。也就是说,在计划制定的初期,我们应该尽量将目标定得低一些,这样才能易于达到目标,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想继续前进的冲动和欲望。而如果像余弦函数(在原点时就已经攀升到最大值)那样,一开始就将目标定得高高在上,那样挫折感就很可能会消磨你继续高攀的意志了。
2. 如何运用正弦原则
在运用正弦原则的过程中,制定一套有张有弛、针对性强的学习计划是最关键的核心内容。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当首先摸清自己对各个学科的疲累承受度以及有效学习时间,并根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持续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向自己询问一些问题来掌握自己的生物钟规律:
连续学习多长时间后自己会感觉疲累、不能集中精神继续?
在什么时间自己的学习效率最高?
在学习疲累之后休息放松多长时间会让自己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应该针对各个不同学科分别提出并得到答案,再将它们进行整理之后,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生物钟波动规律有大概的了解。我们可以用像下面这样的列表纪录自己的情况。
表 4-4
科目 关注 学习效率最高/最低时段 学习有效率时间长度 何时学习最有效果
在了解了这些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在自己可以操控的时间内(不包括课堂,那是必须要全神贯注的)按照自己生理的习惯,安排各科学习任务。
事实调查表明,和普通学生相比,高考优秀生有一大不同点:安排时间的能力比较强,家长督促有效,生活更规律。比如河北省理科状元***在复习中就发现,早晨这一对大多数同学而言的“黄金记忆时间”对她而言并不适用,自己在晚上的记忆效率更高,更适合记忆英语单词和文史知识,于是她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规律制定出一个有别于他人但十分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长期的坚持使她在最后的高考中笑到了最后。
关于如何交替的进行思维集中型和记忆集中型的学习没有一定的规则,但是根据上面的馒头原则,我们已经将目标划分的十分细致。因此,完全有可能利用课间,午间的零星时间,让大脑更换一种思维模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休息,但确实帮助我们完成了部分目标。
4.2.6 两点钟效应
1. 什么是两点钟效应
每天最高气温总是下午2时左右,于是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其实不然。这时的太阳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给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当我们看到自己成绩不理想,对知识点的掌握混杂不清时,我们如同上足发条的时钟,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然而,当我们取得成绩,眼见大好前景时,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想当然的“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当前的成绩是先前努力的成果,而可能现在的学习已经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未来的失败。
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常的反省自己,不要被两点钟的高温蒙骗了。而避免两点钟效应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制定计划时,就将自省和反馈的内容纳入,规定自己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定期自省,及时反馈。在企业界有条著名的“墨菲定律”,说的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其实,问题的形成总是存在因果关系,环环相扣,在差错初显端倪的的最初环节,如果我们能敏锐察觉其不良变化,则能“防患于未然”。
2. 如何进行自我检查
高考是一项考察哪位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范围最全面,考察哪位考生出错最少的综合考试,它要求我们能对各科的知识点有清晰的逻辑架构,对各个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某个环节上出了差错,它很有可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引发恶性效应,于是这一环很有可能成为最后导致高考失败的致命一环。
通过以下的步骤我们让自己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
短期检查:
短期检查的频率可以是每天晚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思考当天的任务,也可以是每隔一天做一次反思,但是间隔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天,否则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就不那么清楚了。其目的是使自己时刻清楚最近的学习进度。
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l 我今天完成了那几项学习任务?
l 完成这几项学习任务对自己的成绩提高有什么作用?
l 是不是按照计划,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
l 如果没有完成,那么没有完成的那几项任务对成绩的提高有什么影响?
l 最近能有时间完成这些任务,赶上计划的进度吗?
2000年浙江省理科状元周翔十分喜欢孟子的“一日三省”的观点。他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一日三省”的检查计划,也就是在每天午饭,晚饭和睡前,抽出一定的时间,分别回想上午,下午和晚自习的学习情况,哪些学习任务完成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他在检查的同时就顺带着记忆了一遍。他觉得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让知识记忆得更牢固。
长期检查:
长期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调整当前计划以及制定下一阶段计划提供有用信息。因此长期检查的时间间隔最好在两到三周之间。
我们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l 一些大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吗?比如,掌握英语语法中的某几个点,解决力学中的所有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l 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没有按照计划执行、计划本身定得不够实际还是有某些难点自己不能解决?
l 如何安排时间去解决上述问题,怎么解决?
定期花时间检查并修正计划,对反馈呈现出的问题及时据此对计划进行修正,令检查的成果体现到行动中,不断调整行车的路线,减小偏离的角度,由此我们才能在高考马拉松的征程中步伐坚定,轻快有力地向终点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