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大纲 - 正文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新课程版)
来源:2exam.com整理 2004-3-27 10:23:57 【字体:小 大】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由高等学校对考生的德、智、体全面进行考核,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原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不含高中地理选修课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以及“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等文件精神,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 

一、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6.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 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海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