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以下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具体说明:
1.记忆
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如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体现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
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一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理解
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结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理性叙述,结论是对某种过程的认识性叙述。它们是指涉及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性的、规律性的语言叙述。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组合。在解释图表、数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图表、数据所展示的主要概念群;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寻找第二级乃至第三级概念群;最后,要说明这些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图示有关概念是指将信息图表数据化。这种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即能够用图表、数据的形式反映主要概念群。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发展演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
3.应用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运用材料的前提是阅读和理解材料。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有: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和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揭示材料与社会主题、自然现象的关系;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
判断、归纳、推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所谓科学和有效是指思维的正确性。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对事物的现状以及流变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予以证明;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持;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判断和清晰、翔实地解说判断。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导致正确归纳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作为依托;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能够对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进行理论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认识其它事物;将事实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进行条理清楚的表达。
推理是对事物的形成以及变化发展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导致正确推理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和归纳作为依托;对构成事物的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对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对推理根据和过程进行清晰的表述。
二、考试范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科考试的测试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不同的是单科考试主要是指对某一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试题可以是分别或同时对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的考试内容均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主要为分科课程,很少设置综合课程,因此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中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涉及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考试内容。
(一)政治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内容
树立正确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