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式耳麦、手表、巧妙伪装的直尺和橡皮,靖远县招生委不断发现这些带有高科技含量的作弊工具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考场上。6月7日至8日,靖远县高考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发现有6名考生利用高科技工具作弊,警方顺藤摸瓜,摧毁了一个兜售高科技作弊工具的团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群众举报有人利用“高科技”作弊
6月7日下午高考第二科考试开始后不久,靖远县招生委员会就接到一条群众举报信息:设在靖远县第二中学的考点有一贺姓考生利用高科技工具作弊。“当天下午考的是数学,举报人提供了作弊考生的姓名、考场、手机号、QQ号等详细信息。我们立即到考场进行了核实。”靖远县招生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局局长张宗礼说,为了替考生负责,他们到考场后并没有惊动被举报的贺姓考生,而是让监考老师严密注意该生的举动。监考老师发现,考试开始后一个多小时,贺某的试卷一直是空白的,距考试结束半小时,贺某仍一题未答,但显得焦躁不安,并频繁摆弄自己的直尺。监考教师仔细观察了那把直尺,未发现任何问题。
“虽然监考教师不知道贺某用何种方式作弊,但一直紧紧盯着贺某,他一直没机会作弊。”张宗礼说,直到考试快结束时,监考教师无意中发现了直尺的秘密:贺某用手中的笔在直尺上点了一下,直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液晶显示屏,显示屏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和文字。
为了不影响其他考生,监考教师未当场没收贺某的直尺,只是紧盯着他,不让他有作弊的机会。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将贺某留在考场,没收了其作弊工具,贺某也承认了作弊的事实。
靖远县招生委员会接到举报后,巡考人员向各考场监考教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密切注视考试中出现的高科技作弊现象。在6月7日下午的考试中,靖远县第四中学也发现一名利用高科技工具作弊的考生,所持作弊工具与贺某的一模一样。
6月8日下午,记者在靖远县第二中学采访时发现,该考点已将贺某的作弊行为张榜公告,贺某6月7日的考试成绩被记零分。
信号屏蔽在“高科技”面前失灵
“贺某的作弊工具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笔和直尺是一套工具。表面上看,那把直尺与普通直尺没什么两样,单独检查很难发现问题。实际上直尺是一个信号接收装置和显示装置,只有用贺某手中特殊的笔点击直尺上的某一位置时,液晶显示屏才会出现。”靖远县一位巡考人员说。
6月7日晚,靖远县招生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监考教师严查高科技工具作弊行为。6月8日上午的考试中,监考教师又在靖远县第二中学、第四中学、乌兰中学等考点发现4名考生持“手表”、耳道式耳麦、直尺等高科技工具作弊。
记者在靖远县各考点采访时了解到,为防止考生利用通信工具作弊,每一个考场都安装了手机信号干扰器,在高考期间对各考点进行手机信号屏蔽,但这种屏蔽挡不住作弊考生手中的高科技作弊工具。
“各考场安装的手机信号干扰器只能屏蔽手机信号所涉及这一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并不能屏蔽所有频段的无线电信号。”一位监考人员告诉记者,考试中考生手中的高科技作弊工具上有信息传入,表明其作弊工具接收信号的频率不在屏蔽范围之内。
张宗礼告诉记者:“手机信号屏蔽对考试中的手机作弊可能起到作用,但对这种高科技作弊工具,屏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无线电管理部门只允许他们对某一频段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屏蔽,并不是对所有频段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屏蔽,这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现在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那些高科技作弊工具我们听都没听说过,因此在考试中要彻底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非常困难。”一位监考教师说,作为监考老师,发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作弊嫌疑但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他们不能频繁检查涉嫌作弊的学生,那样做会影响考生的情绪,甚至影响其一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作弊设备传输或接收信号时,用手持无线电监测仪器才能将其锁定。6月8日发现的一些作弊学生,有部分就是用手持无线电监测仪器锁定的。
但据记者了解,靖远县今年参加高考考生人数为9140人,共设有6个考点,307个考场,而这种手持无线电监测仪器每个考点只配有一台,由巡考人员在各考场巡考时使用,目前还无法达到每个考场都配备的状况。
警方出击摧毁兜售作弊工具团伙
6月7日下午发现高科技作弊的情况后,当地警方立即介入调查。据作弊考生贺某交代,作弊工具是有人在考试前以1000元的价格兜售给他的,对方承诺在考试期间往他的作弊工具上发送高考答案,考试结束后确定答案基本正确后再付给对方2万元。
6月8日上午,靖远县公安局根据掌握的情况在各考点附近展开排查,11时许在县城蔬菜市场附近一出租房内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踪迹,5名犯罪嫌疑人中2人逃脱,3人落网。警方在其出租房内发现了电脑、无线电发送设备等作案工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6月7日下午、6月8日上午,靖远县各考点监考人员共发现6名利用高科技作弊的考生,作弊工具有手表、耳道式耳麦、直尺、橡皮四种,考生以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了这些作弊工具,由考场外接应人员传输答案,事成后再付对方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
截至记者发稿时,警方对3名犯罪嫌疑人的审讯还在进行,案情还不甚明了。这些不同的作弊工具是否属于同一团伙,到底有多少考生涉案,传输的内容是否真是高考答案,还是他们在利用高科技作弊工具诈骗考生,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本报记者邢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