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稳中有变 彰显能力
长城网6月8日讯(记者 杜洁)2010年全国高考今天正式结束,石家庄第一中学老师田晓红第一时间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为广大考生分析今年的全国文综试卷中的历史试题。
田晓红老师说,2010年文综试题中的历史部分,在试题类型、试题数目、分值分配、难易结合等方面保持了稳定,在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上,彰显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宗旨。既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又体现了当今历史教育关注社会热点、“以史为鉴”的现实功能。
田晓红介绍,全国文综试卷中的历史题渗透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新的史学观点。其中,23题考查了对全球化的理解和认识;37题则依托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考查学生从全球史观出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今年的历史题还十分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历史的现实功能。田晓红说:“题中涉及到对“宋代议论时政的雕版文集流布渐广”、“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人民日报》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法国农村‘家庭加工系统’的盛行”等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这些现象涉及政府管理、政府财政、经济多元化、大国关系等热点问题,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现实功能。”
此外,今年的历史试题中文字材料、数据材料、图片材料都有所呈现,尤以文字材料为主。材料的阅读量适中,但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并与相关知识形成多维度的联系、有效选出最佳选项或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成文则并不容易,这对考生的知识储备与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年的试题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上推陈出新。如37题材料的选取涉及古今中外,时空的跨度大,问题的跳跃性强。23题和40题的解答需要综合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这类题目是拉开考生档次的重要部分,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反映出当今社会对能力型人才的需要。
评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变”与“不变”
长城网6月8日讯(记者 杜洁)2010年全国高考今天正式结束。长城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石家庄第一中学王恒申老师,为广大考生分析今年的全国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王恒申老师分析如下:
2010年高考已经落幕,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地理图表力求丰富多变
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图表的创新。今年试卷6—9小题、9—11小题中图形的选取就很有新意。
2、试题内容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强调地理走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试题中的3—5小题,从网购入手,创造出了新的问题情境。
3、试题编排形式不变
选择题设置没有变化,共计11道小题44分;非选择题只涉及36题(36分)和39题(20分)的(2)、(3)两项设问;试题偏重于自然地理内容。
4、考查内容的侧重不变
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本套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等值线图(等温线、等高线)、地球运动、气候、地貌、河流、农业区位、商业和国土整治等内容。
5、地理学科特色不变
试题以地图为载体,联系其它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延续了一贯高考地理“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6、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不变
选择题中的9~11小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内容。试题由一幅简单地图为切入点,实则引申考查若干幅晨昏线的变式图,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而36、39题中的区域地理部分,强调事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强调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对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体现了全国卷I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