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陆群在微博上留下感叹:“职称评审中的严重腐败问题早已存在,大家从见不惯到习以为常了。”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就有教师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存在违规和腐败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高级职称(副教授和教授)评审有两种方式,省属高校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组织评委评审,而985、211等重点大学则有自主评审权,在学校内部可完成教师职称评审。此次曝光的“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涉嫌贿赂”事件发生在省级相关部门组织评审这一阶段。有专家呼吁,应该不断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但是,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的重点大学同样也面临公信危机,因为高校教师不满或者质疑职称评审结果而引发的纠纷也接连发生。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涉嫌受贿”事件很快淹没了前不久发生的另一则同样与职称评审有关的新闻。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一位副教授对同院的一名教授抡起拳头,而该校的学生及多名老师介绍其打人原因是“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被打教授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
不同于直接用拳头来发泄不满的做法,复旦大学教师陈云选择在博客上“实名举报”学院职称评审存在“人事腐败”。3月7日,陈云在博客上撰文说,自己连续3年“在所有正高级职称申报者中,成果最突出”,但是一直没有被评上教授,她质疑评审中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更让陈云难以服气的是,学校对她“提出的一次次申诉和举报,至今没有给出正式答复”。
4月下旬,陈云委托律师就“复旦大学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信息公开和评审程序中的问题”向教育部递交了“投诉书”。
在多年关注高校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看来,过程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是高校职称评审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究竟怎么评的还是不够公开,有时候公示也只是形式,评审过程还是难免变成‘黑箱操作’。如果觉得不公正,教师几乎难有申诉的机会。”张鸣对记者说。
说起湖南高校职称评审丑闻,张鸣表示不感到惊奇。“这是太常见的事情。就评审而言,不仅是评职称如此,评奖、评优、课题评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评审,甚至于院士的评选。有评审,就有公关,就有腐败。”
张鸣认为,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高校“行政化”,是造成职称评审公信危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