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7-2018学年度吉林市高三二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爱考网 [2018-1-16]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道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
自古以来,对于人性本源善恶的争论便没有标准答案。“人性本善”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的观点,但后来又有荀子“性恶论”与之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假设人性是自私的,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强调了“积善行、思利他”。那么到底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依据“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呢?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经邦集团董事长薛中行有他独特的理念。他认为人性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在企业管理中,重点在于对人的引导,通过好的机制设计,引导人将自私与利他结合。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人性本矛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72岁的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教授用他的学术研究验证了这一点。他认为自利原则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经邦集团17年丰富的案例积累告诉我们,成功的股权激励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成功的股权激励往往存在共同点——员工未出资。员工出资是股权激励成功的必要条件,它是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所以如何避免股权激励方案的失败,增加成功的机率?薛中行强调在于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的重点——员工是否出资。
薛中行认为人是一个兼具自利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对自身选择也是存在矛盾的。如何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忠诚度?是股权激励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出资环节。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更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心理账户理论,也能完美的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初始状态”对于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同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已经持有的资源更加看好,不会轻易放弃。就像股民炒股,即使股价下跌,也不会轻易抛售手中已有的股票。所以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心理账户理论从专业学术角度揭示了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成功如此重要的原因。
股权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要让员工掏出“真金白银”!
(选自《股改的真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性本源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与荀子观点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理论分析时也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可见此问题自古以来便没有统一的答案。
B.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判断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中的重点。 
C.成功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人的自利性与利他性有机统一,帮助人在自利性与利他性之间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以求取共赢。
D.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的成功是重要的,理查德·泰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从学术角度对此做了解释。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人性本矛盾,所以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B.薛中行通过经邦集团积累下来的案例总结出:失败的股权激励普遍是因为员工未出资购买所在企业股权,成功的股权激励恰恰是因为员工出资认购了企业股权。
C.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如心理账户等。
D.“初始状态”是指人们最初做出的某种选择,而这种“初始状态”会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最初的选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薛中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之说,得出了“人性本矛盾”的结论。 
B.薛中行和理查德·泰勒都认为人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人性特点。
C.股权激励机制是为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引导、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设计的。
D.在股权激励方案中,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也就增加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周国平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这个更高的自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而只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其他人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这些都是心中的自我应该知道的。
  心中的自我还须明白:有些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1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 - 2018 3773考试网(琼ICP备12003406号)

本站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