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8佛山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发布

来源:爱考网 [2018-4-18]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201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答案        2018.4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A 依据原文内容,“人文”一词,在《易经》有提及,但《易经》中并没有对“人文”一词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文中对其作阐释的是作者,非《易经》。
B 依据原文内容,“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即哲学社会科学还有不是人文科学里的内容,人文科学不能囊括哲学社会科学。
C 依据原文内容,“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选项表述为“全物化”,过于绝对。
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
遗漏了还要“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具体存在”,即要研究人心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
3、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
   “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并非是历史学忽略对人性人心研究的原因。依据文章内容,历史学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是应该的。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去进行研究是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
4、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说“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的悲哀”分析不当。
5、  
①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安排农业生产。
②风也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感受到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
③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④风是父爱。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
⑤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
⑥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⑦风指农耕文化下的农民的智慧。蕴含着对这个自然规律的洞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对第一点1分,其他每答对一点给2分,含义和结合文本各1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
①“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1分)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1分),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1分)
②“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1分)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1分)
③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学生如答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不精通,属于理解错误,不能给分。
7、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
B项原文是说“难以产生”,并非是“无法产生”。
C项中的“先导作用”指的是“嫦娥二号”在中国进行的月球探测历程中,对中国卫星技术发展的先导作用,并非指对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项中的“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与材料中我国对月球的探访计划不符。
8、B、D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
A项中的“取得的巨大成果”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自然现象,将获得……”“空间,那无边无际的疆域,那里存在着无限的资源和能源,等待着人类去利用”说明很多的成果尚未取得,只是一种预期。
C项,图表中的国家并非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家都会将空间探索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这一表述过于绝对。
E项,四则材料并没有使用“下定义”的方法。
9、
①继续探索解决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
②将深空探索成果运用到为人类服务(或文明进步)上来。
③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或“向更远深空迈进”)。
④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支持航天强国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
①②根据材料1;③根据材料2、3;④根据材料4。答对1点给1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士人之死叫“不禄”
1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B项 姚崇只是被调动职务,“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13、
(1)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
(2)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关键点,各1分:“但”,只是;“明”,明白,懂得;“断割”,裁决。大意2分(“同时”“吏道”“滞”三处如果是直接抄录,扣句意分1分)。
(2)关键点,各1分:“所以”,用来……的;“崇”,推崇,增修;“且”,暂且,姑且。大意2分。“幸”可译为“驾临”“前往”“去”“到”,译为“幸临”不给分。“明”可译为“明示”“表明”“指明”,不可译为“点明”“明白”。
【参考译文】
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姚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当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不久转任为凤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奉养老母。当时,张易之请求把京城的十位大德僧人移派到他在定州私自设置的寺庙里,僧人们极力诉说,元之决定停办此事。易之多次提出,元之终不接受。因此被张易之进谗言诋毁,改任为司仆卿,依旧执掌朝廷政事,出任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唐玄宗在新丰驿讲习武事,征召元之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又升任紫微令。元之因为避开元尊号,又改名为崇,被晋封为梁国公。这时候,玄宗刚即位,致力于兴立德政,军队国家的各种事务,多向姚崇询问。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 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但是放任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招宾客,收受他人财物的馈赠(受贿),因此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当时中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外国人的珍贵礼物,事情被揭发,皇上亲自审讯,要将他下狱处死。姚崇对他的罪行作了结案处理并上报天子,却又想营救他,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从此感到忧虑、恐惧,多次当面向天子请求让出宰相的官位。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而太庙的房屋损坏倒塌。皇上召见宋璟、苏颋询问原因,宋璟等报告说:“陛下三年服丧期未满,确实不宜离宫巡幸。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玄宗又召见姚崇问道:“朕刚要从京城出发,太庙的房屋无故倒塌,这恐怕是神灵告诫朕不适宜东行吧?”姚崇回答说:“太庙的殿堂本是苻坚时所造,依臣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已经倒塌,无法修理,希望把太庙的神位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太庙,以表达对先帝的真诚敬意。陛下的车驾应当按原先的计划立即出发。”皇上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给姚崇绢二百匹,天子的车驾于是奔赴东都。皇上又命令姚崇每五天一参见,仍然入内阁供奉,姚崇深受皇帝恩惠知遇甚厚。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姚崇因病没有受职。开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朝廷赠给他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献。

14、B、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B.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   
D.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15、
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2分)
“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2分)
“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学生能够正确翻译诗句,2分;肯定浮云,做官要有为民为国造福思想,2分;自己不会像浮云那样功成身退,而是继续进取,继续为国为民造福,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赏析】
《雨过偶书》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题《雨过偶书》,即是“咏雨”。咏雨即是咏物。所以,按照咏物诗的创作法则,那就是状物态,体物情,言物志——实际上就是言己之志。
首联一笔到雨,“霈然”写其来势,“甘”写其醇美,“洗”写其功用,极尽赞美之能事。雨到南亩,雨到东郊,慰尽群颜。补充说明此雨实为及时之雨。颔联再写此雨之来,既是苍天所盼,更是天意所赐。颈联转写雨后所见及所感。雨霁云开,暑尽凉来,感觉好极了! 末联更转写降雨之云,雨罢归山。“谁似”一问,大有深意。看似问人,实为自比。盖此时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已历六载,一些新法的功效业已呈现,此次退归金陵,虽有遗憾,毕竟不同于从来未试身手。所以,诗中借云情而言己志,两相契合,妥帖自然。
考察本年政事,实与旱情相关。据《宋史记事本末》载熙宁七年事云:“自去岁秋 七月不雨,以至于是月(三月),帝忧形于色,嗟叹怨恻,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四月,果以旱罢方田法。可见,迫于天灾与保守派压力,宋神宗不免有所动摇。据史载,全局性的旱情至少延续到五月以后。一旦旱情解除,就可能影响政局。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场霖雨,不仅能够一破万民愁颜,而且能够慰藉安石苦心。《雨过偶书》表达愉悦之意,理之必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 - 2018 3773考试网(琼ICP备12003406号)

本站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