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型,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9分)
(2)材料四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秦始皇
采纳了谁的建议?对后世有何影响?(7分)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分)
(4)材料四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6分)
(5)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4分)
39.(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新唐书》
回答:
(1)三则材料各记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6分)
(2)材料一所记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6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2分)
40.材料一: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加教育和医疗支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要完善和巩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构建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和“保障网”,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实”活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职能?(12分)
(2)国家为什么要行使这些职能?(9分)
41.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并通过了六条意见,从房价、土地供应、供应结构、拆迁、消费观念、市场监测、检查等多方面切入来稳定房价。
(1)国务院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和地位如何?(5分)
(2)国务院出台稳定房价的措施体现了政治常识哪些道理?(10分)
42.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完成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必须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就要求我们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