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1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来源:fjzsksw.com 2011-1-21 15:13:32 【字体:小 大】

 

 

 

 

 

 

 

读我国某省区气温年较差(单位:°C)分布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省区北部的气温年较差高于南部,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       

C.洋流        D.海陆位置

12、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但气温年较差却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经度   

C.河流    D.海陆位置

13、关于该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C.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D.夏季会受到伏旱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回答1416题。

 

 

 

 

 

 

 

 

 

 

14.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棉花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15.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区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    )

  A.海拔高,年温差大

  B.晴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C.日照时间长,温度高

  D.南部河谷地区雨热同期

16.在该农作物收获期内N省最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

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温控制下的伏旱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图所示区域内。据此回答17-19题。

 

17.图1所示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    )

  A150mm~300mm    B300mm~450mm

  C450mm~ 700mm    D700mm~ 850mm

18.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    )

  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

19.图3所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022题。

20.图中所示谷地是(  )

A.渭河谷地   B.汉中谷地 C.汾河谷地   D.黄河谷地

21.图中河谷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冬小麦、谷子  

B.马铃薯、谷子

C.水稻、春小麦   

D.水稻、冬小麦

22.整治A省区主要环境问题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合理排灌          D.修建水利枢纽

读构想中的兰()()铁路及沿线地区图,完成2325题。

 

 

 

 

 

 

 

 

 

 

23.导致AB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夏季风

24.兰厦铁路沿线

A.重庆一厦门段铁路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

B.跨地势第三级阶梯

C.自西向东河流径流年际变化逐渐减小

D.均位于季风区

25.下列关于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地面沉降严重    B.图示河流在春季输入D湖的泥沙最多

CE地水土流失严重    DC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2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