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文理综合高考复习大纲
来源: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2005-4-4 10:26:18 【字体:小 大】

 

    教育部考试中心2004年文理综合《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 试卷结构及根据专家分析预测提出的新观点构成了2005年文理综合高考复习大纲,即复习的 内容、重点、策略等。

  一、能力要求  

  文理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考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够识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现象、概念、规则、定律、规律和结论的内容。

  2能够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现象、概念、规则、定律、规律或结论的意义,能够应用文字、图像或者数学表达式进行表述;理解概念、规则、定律、规律或结论之间的联系,理解研究对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具备知识范围中所涉及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解规定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能够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4能够对各个学科的具体问题包括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够根据试题提供的资料、情境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

  5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当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中有关问题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知识范围  

  (一)地理 

  第二部分内容比地理单科多环境承受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第四部分内容比地理单科多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少目前通航河段。其他内容与地理单科相同。

  (二)历史  

  内容与历史单科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相同。

  (三)政治  

  内容与政治单科相同。

  (四)生物  

  内容比生物单科内容少了“范围一”光合作用下的C3和C4植物,C3和C4植物的概念,C3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范围二”的内容及4个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分别是:(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2)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23)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24)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化学  

  考查内容与化学单科有以下区别: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了解物质的分子、……的含义”改为“理解物质的分子、……的含义”,“了解原子量……的含义”改为“理解……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改为“理解……的含义”,“初步了解结晶……的概念”改为“了解结晶……的概念”,减少了“了解胶体……和应用”,“掌握原子序数、……相互关系”改为“了解……相互关系”,“初步了解氢键”改为“了解氢键”,“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改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减少了“以第3周期为例,……的关系”,增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改为“了解……”,“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改为“了解……”,“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改为“了解……”,“理解原电池原理”改为“了解……”。

  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中增加了“了解HClO……;掌握漂白粉……和用途 ”,减少了“掌握硫酸、……性质”、“以硫酸为例,……效益问题”、“以Fe(Ⅱ)……还 原性”、“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和“了解钢铁的腐蚀和防护”。

  3化学计算中减少了“掌握有关溶液pH……简单计算”和“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300分。

  (3)题型分数比例:

  ①选择题:约70%;

  ②非选择题:约30%。

  (4)试卷中易、中、难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3∶6∶1左右。 四、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目标及内容,一方面,不同于各学科考试中关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也不是测试所谓的“一般智力”或“一般 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测量的,是学生在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应该偏重于能力测试,特别是能力倾向测验,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它着重反映的,就不是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必须符合的条件,而是考生认知活动过程本身。高考只有立足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的认知活动,才有可能比较科学和公正地评价考生多种能力的有无和大小。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更是如此。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涉及的材料、设置的情境、以及设计的问题等等,考生可以从某一角度解答问题,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答,考生解答问题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可以在某一学科内进行选择,也可以在多个学科内进行选择。

  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文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高考中单学科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学教学的实际,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的综合,即考查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命题依据《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材;学科内容的安排,并非事先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而是服从、服务于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的固有逻辑;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以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五、文理综合的备考策略  

  文理综合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定考生高中阶段所学的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化学、物理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 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防止偏科倾向。因此在复习备考当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备考综合考试要以学好各单学科知识为基础    

  现时的教育方向是既要学生具备现代的综合能力,避免过早分科带来的知识偏窄、科学意识淡薄、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而,针对综合考试,不能完全依靠增加综合课程的形式来应付。应在平时政、史、地、理、化、生单科学习中打好基础,多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

  虽然综合能力测试中各学科知识的覆盖面小,但综合测试的目的,决定了综合测试的命题不可能局限于某几个知识点。因而在单学科的学习中应注意学科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注意主干知识内容的学习,学习各学科特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由单学科的融会到多学科的贯通。

  注意掌握好各学科的深度和难度,应以单学科会考的要求为参照。考生的知识面则应适当拓宽一些,多尝试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理解、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看课外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

  2学习观念和方法要作相应的转变    

  (1)综合考试导致学科知识的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2)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做到文理并重:既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

  (3)“学以致用”。综合科目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3确立“大学习观”,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思考和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主题作业”    

  为体现学习的开放性和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考和完成一些“主题作业”:围绕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专题,如“保持健康”、“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温室效应”、“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垃圾的处理”、“开发大西部”等专题内容,把所学的几门学科的知识组织、调动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主题作业”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与生活相结合;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作业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4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

  应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东问题、朝鲜核问题、“三农” 问题等,让学生进行剖析,以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对环境、主权、科技等关乎人 类发展根本的长期热点问题也应重视。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