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对策
来源:《求学》2004第3期 2005-5-12 17:49:47 【字体:小 大】

 

  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得分率一直很低,从1997~2003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得分率始终在0.51~0.58之间。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现提出如下三条复习对策:
一、吃透一纲一卷,把准考查走势。
自1997年起,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简称“考纲”)开始明文划定“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其7年来的变化情况及高考试题考查点的设定情况见下表所列:

剖析上表,我们可以探寻出高考文言虚词考查的两条基本走势:
1.考纲的范围渐趋收缩。
从42个到18个,考纲对“常见文言虚词”划定的范围渐趋收缩,可以说在命题的测试标高与高中生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2.考卷与考纲渐趋磨合。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7年来共考查了26个次文言虚词,有20个次锁定在当年《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可以说考卷与考纲基本对位。即使偶有“超纲”,也是因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本身缺少切合考查“标高”的虚词,命题者不得已而“觅”之,而绝非其本意。考生应该把《考试说明》划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列为复习的重点,做到点上着力,面上兼顾,切实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二、摆正四个关系,提高复习效能。
1.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近五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①1999年第12题D项:

②2001年第13题B项:

③2003年第12题B项:

例①加点虚词“且”,在上句中是时间副词,在下句中是层进连词;例②加点虚词“于”,均为介词,但在上句中的作用是在主动句中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在下句中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例③加点虚词“焉”,在上句中是语气助词,在下句中是兼词。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豁然开朗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2.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阅读浅易文言文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请看下面一组对文言虚词“因”考查的高考试题:
①1997年第13题:
飞骑因番请见
②2000年第12题C项:

③2001年第13题D项:

④2003年第12题D项:

《古汉语词典》和某些高考复习资料所列举的“因”的用法达15种之多,而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列举的“因”的用法只有两种:一是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二是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例①③④中的“因”属于第二种用法(可译为“于是”、“就”),例②中的“因”属于第一种用法(可译为“通过”),四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因”的用法都是这“常见”的两种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1)句位相同,词性不同。如2000年高考第12题A项:

两句中的“故”句位相同,都放在后续分句的句首;但词性不同,上句中“故”是连词,下句中“故”是副词。
(2)词性相同,作用不同。如2002年高考第12题A项:

两句中的“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但上句中“以”的作用是表示率领,下句中“以”的作用是表示工具。
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4.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考卷选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四组例句的后一句依次选自中学课本中司马光的《伶官传序》、司马迁的《鸿门宴》、韩愈的《师说》、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命题人这样做旨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积累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三、做好三项工作,夯实知识技能。
1.梳理好知识网络。
要以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近7年来考查频率最高的“因”:

2.精选好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对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对上表中所列虚词“因”,可依次精选如下四个典型例句: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贾谊《过秦论》)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司马迁《鸿门宴》)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例句都是教材的编写者精选出来的,而且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所选用的课本例句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这些例句,1999~2003年高考试题选自课本的20个例句中就有10句直接取材于这些归类练习,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基本篇目都是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典范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掌握的,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好迁移能力。
近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良好导向。为此,师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高考试卷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4词4组8句,选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的题型,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即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让考生既寻同又析异,用课文例句中的虚词用法去解读选文中的“虚词”,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文言虚词复习的大致要点,旨在明确复习范围,指点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要做好逐步分解、渗透、积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文言虚词的得分率。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