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平时考试一样,答题首先要注意审题,即考生要通过审查、分析题目从而明确答题的方向、范围、限制等要求。这是答好试题的前提。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先审题干,再审题肢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选择题的题干是由试题情景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有机构成的,它总是或隐或现地体现对试题的答题要求,亦即相应的规定。题干的规定不同,要求所选的题肢就不同。在答主观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审查有无附加条件,认真把握情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年考生失分统计来看,大部分考生因审题失误造成失分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因此在解答试题时,一定要审清题意,减少失误。
〖例1〗(2002年高考江苏、河南综合能力测试题)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1年,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仅对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立案查处的就达120多万起。回答1~3题。
1.制假售假行为之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
A.部分厂家和商家企图垄断市场
B.部分厂家和商家追逐超额利润
C.部分消费者贪图廉价实惠的商品
D.部分消费者缺乏合理消费的观念
〖诊断〗错因:部分学生错选C项,主要是因为没有审清题干与题肢间的逻辑关系,理论基本功欠缺,辨别、判断能力差,把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错项当作正确选项来选。正确思路:本题要求选择制假售假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主要原因,题目所给选项分别从厂家、商家及消费者角度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而制假、售假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主要是因为制假、售假者不择手段通过非法途径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所以只能选择B答案。
2.政府有关部门坚决查处制假售假活动,其性质属于( )
A.执行法律 B.行政干预
C.参与经营活动 D.实施政策调节
〖诊断〗错因:部分学生错选C项,这是由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全面准确而导致的。正确思路:本题要求回答政府部门查处制假售假活动的性质。作为政府,不直接参加企业经营活动,所以不选C。而政府实施的这项活动明显不是政策,所以也不选D。而行政干预是政府运用行政命令等方式来调节经济,题目中的制假售假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也不选B。这题答案应选A,即执行法律,打击违法行为。
3.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这表明( )
A.道德规范总是与市场原则相冲突
B.市场行为只能用市场手段去解决
C.市场行为的弊端只能用道德手段去解决
D.道德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诊断〗错因:部分学生错选C项,是因为没有审清题意,抓住材料的中心,所以在选择的方向上就容易出错。正确思路: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题目中指出“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题目中的引文已经说明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的联系,所以应选D。作为选项本身来说,也可用排谬法排除A、B、C。A答案“道德规范总是与市场原则相冲突”选项本身错误。B答案“市场行为只能用市场手段去解决”否认了其他手段的存在,选项本身错误。C答案“市场行为的弊端只能用道德手段去解决”也排斥了其他手段的存在,选项本身错误。
〖例2〗(2002年高考江苏、河南综合能力测试题)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
〖诊断〗常见错因:(1)审题不准。不能抓住材料的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弄不清题目具体要求。(2)找不到理论依据。答题时观点很多,东拉西扯,找不到最恰当的理论,导致言而不尽、言而无物。正确思路:一是通过审题,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这就确定了此题作答的主线。二是从关键词“如何辩证地看待”入手。作为辩证的观点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而对核资源的利用看待,应该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它要求我们既看到事物有利的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存在问题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答案可以这样组织:一方面,核能的利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另一方面,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和平造成潜在危害,核泄漏与核辐射也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