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式排列 -- 各志愿都是同档次高校
第一种:将第一批同属一个档次的重点院校或“热门”专业并列在一起
如图所示:

这三所重点大学平均录取分数间距很小,除冷门专业或确实高出他们的平均分数线很多,难得录取几名第二志愿考生。道理见上文:“录取分数接近的重点高校不能作为第二志愿”。
第二种:在第二批录取院校中平行填报的要点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考虑各志愿平行填报--如果分析自己考得不好,够不上一批重点控制分数线,不易在一批重点校中拉开档次,只能在第二批录取院校中选择时,可以平行填报。
2003年,北京二批次院校在一志愿录取不满的情况下,录取了较多的二志愿考生。与一批次录取高校不同的是:这类院校一般不规定一、二志愿间的级差是多少,只在按志愿录取时,根据考生填报情况调整录取二志愿分数,一般会高于调档线。专家告诫:此时为争取被录取的机率大些,一要选“冷”些的院校,一般报的人较少;二是避开填报地域相近,声誉相当的院校。这样,才不会浪费笔墨;浪费填报机会。有这样一位考生,他的填报故事可以让我们提高对“平行式”填报的“认识”。
北京市某校文史类专业考生李伟,2002年入学,自认学校和专业都令人沮丧。
我算是倒霉透了,运气不好。上的是重点高中,在班里成绩为中上等,可是却进了一般本科校,连班里中下等的同学都不如。真应了那句俗话:学得好,不如志愿报得好。因为对自己的实力比较有把握,对一些一类重点高校连三年录取分数资料也做了分析,对比之下,满有信心的。你看,本市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等都是我应该够的着的好校,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也不错,再远点的山大、复旦、湖北大学等等,到处是耀眼的学府。当时感觉前途灿烂,一片光明,好像他们都在等着我,任我挑拣。要说落笔之前,我主动,我先拥有选择权;可是当电子档案一旦传出,我就成了被选择的对象,成了菜市场上的“鱼肉海鲜”。
到真正该下笔填报时,我犹豫了两三天。只是觉得面对这么多的名牌学校难以取舍,恨不得每个学校都上一年才好。最后我是这样填报的:在第一批重点院校中我就按人大、师大、复旦的顺序排出了一、二、三志愿,只要进重点就行,我也不太挑专业,按说要求不算苛刻吧?在第二批录取校中列出了包括现在就读的几所一般校。当时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分可以上一类校,所以对二三批校填的就比较马虎--无所谓了,说来人们都不会相信。按理讲,如果重点校录取不了,在下面的学校里最起码也能挑个满意的专业,可我非但随手一写,还填了“服从调剂”。结果差了几分没被人大看上,又因人大与师大、复旦同时录取,他们已从第一志愿报考生中录满了,这三校也就都没我戏了。如果当时把师大放在一志愿就好了,绝对没问题。当年报人大最低510分有学上,师大有的专业480分便可录取。
总结教训,一是把差不多同一档次的学校并列放在了一起。你从一志愿掉下来后,分数也不比二志愿校录取分高多少,即使向师大这样也招少许二志愿生的学校,也等着北大一类的大名牌的落榜生,哪有你的份。其二、一志愿报他们学校的就很多,基本可以从中招满。要是让我从新填报一次志愿,即使第一志愿选不准,我也会将一二三志愿校之间的录取分数距离再拉大,同时还要了解他们这几年招没招二三志愿上线生;在填报二批录取校时,会极其认真地选好专业。对“服从调剂”要加限制范围。
⑵波浪式排列--高低高式填报志愿

很明显,在北大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情况下,能够进入或接近北大调档分数线的考生,在被北大退档后,单从级差看,有可能被第二志愿校--北京广播学院录取,他们之间分数相差较多,可是第三志愿校的调档线比第二志愿校还高,等于瞎填,凑数而以。浪费了一个虽然渺茫,但也是机会的填报名额。
⑶升幕式排列--由低到高填报志愿

此类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偏低,二、三志愿逐渐升高。当控制分数线较低的一志愿不被录取后,本来就比前面录取分数线高的二、三志愿校,自然不可能再接收你的档案。浪费了两个名额,一旦第一志愿落空,连二志愿都丢了。为自己平添了风险。可是,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如此填报,连碰“运气”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