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科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物理科
(2007年3月31日)
一、《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命题说明:
(一)、本次命题坚持“稳中求新”的原则,遵循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的《考试范围和要求》。试题突出对物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试卷的结构、题型分数比例、试题难易比例均与近几年高考相近,第I卷中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8小题共计48分,第II卷中主观性试题为4小题共计72分,物理部分总分共120分。难度值预设在0.65左右,实际抽样约0.50左右。
(二)、试题突出对物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重要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例:第14、15、16、17、18、19、20、21题,分别考查了物理学科的核反应方程、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高考中多年未出现的变压器问题、与光的折射率相联系的光学知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电场强度及电势能、电磁感应现象、一维弹性碰撞等基本知识以及对图像的理解和应用。第23、24、25题则体现了对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平抛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等的考查。
(三)、试题重视对图象理解与应用的考查。例:第18题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联系和区别;第19题带电粒子电场中的速度时间图象;第20、21题用图象反映物理规律的判断;第25题的作图象等。
(四)、试题强调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第22题的实验题分为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了游标卡尺和机械秒表的读数能力以及对“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原理的理解;第(2)题考查了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器材的选择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能力,考生并不陌生,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仪器选用及实验设计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14题:考查核聚变方程,得分率很高,极个别错选B,裂变与聚变分不清。
第15题:有关热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失分主要是错选D,对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随距离的变化规律掌握不牢。
第16题:考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和变压器的动态分析,失分主要是错选B,主要原因是不理解理想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与负载无关。
第17题:考查光的色散问题,涉及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光在介质中速度的比较、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的关系以及光电效应等知识,涉及面很广。失分主要是漏选,相关知识无法联系在一起。
第18题:考查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的联系与区别,错选B居多,主要是误认为质点在1/4周期内运动的路程一定等于一个振幅。
第19题:考查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和电势能等问题,错选D居多,主要是在判断电势能高低时由于电子带负电而混淆。
第20题:考查导线框切割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图像问题,ABC均有较多考生错选,主要是右手定则应用不好以及规定的正方向辨别不清。
第21题:考查完全弹性碰撞中(与弹簧有关)的速度图像问题,失分主要是错选B,对物体碰撞后会反向运动认识不足。
第22题: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游标卡尺及机械秒表的读数、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包括摆长的理解)、伏安法测电阻中器材的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滑动变阻器限流式和分压式的选择。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1.不明确游标卡尺及机械秒表的读数的有效位数,答案随意乱写。
2.不明确摆长的含义,审题不清,不按题目的要求作答。
3.实验原理不清,电路器材选择的原则把握不好,电路图画错。
第23题: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抛运动知识和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以“嫦娥一号”和月球为背景,紧密地联系了现实热点问题。要求考生能根据平抛运动的知识得出月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然后再根据圆周运动的知识进行求解。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1.表达不规范。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在月球表面抛出物体时还考虑了g随高度的变化。
3.未能理解物体抛出后不落回月球表面的含义。
主要原因分析:平时教学上对考生的规范性训练不够,基础不够扎实。
第24题: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电场力做功、动量守恒定律、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要求考生有分析物理过程、灵活应用物理原理等能力。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1.对物理过程的阶段性的辨别能力较差。本题的主要过程是:A先匀加速、再与B瞬间碰撞、然后做反向匀减速的同时B做匀速运动。
2.A与B碰撞后反向,答题时未能在守恒表达式中体现出来。
3.审题不认真,A碰后电量变为原来一半没注意到。
4.解题过程不规范。
主要原因分析:考生的分析能力仍有欠缺,审题建模能力欠佳,解题规范的训练也不够。
第25题:
本题立意较新颖,考查到的知识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洛仑兹力的表达式f = qvB及洛仑兹力f与v两者方向的关系、功能关系等;能力要求有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读题获取信息的审题能力、作图能力等。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1.对“无碰撞”重要内涵认识严重不足,使解题出现严重偏差,平时此类“语言”较少没接触过;绝大多数考生想当然地认为小球到管口时速度应沿管方向,即沿y轴负方向,从而得出半径R=x0的错误结论。
2.时间不足,多数考生无法安心理解题意,或因题意理解不清而放弃作答。绝大多数考生习惯把此题放在最后,结果是能问津的寥寥无几。
主要原因分析:而大多数考生沿袭定势思维,想当然地认为小球到管口时速度应沿管方向,从而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值得反思。
三、对高中毕业班下一阶段的物理教学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基础,全面复习,不出现盲点,突出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重要规律的熟练掌握。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继续坚持高考改革的方向,保持了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特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成绩普遍偏低究其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因为能力要以知识为载体,因此复习过程首先要夯实双基,特别是主干知识、重点概念和重要规律,要让学生真正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为主干知识永远是高考的重点,在07年高考试题中,力学、电学部分共占75.8%,是复习的重点;但对于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有缺漏。
(二)加强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本物理知识不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上策。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复习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避免走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三)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重视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实验复习中,应注重实验实践性,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物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模拟实验的动画等手段来弥补。近5年高考实验题型主要为“仪器使用和设计性实验”,而实验基本仪器使用的考核,热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两尺两表两器”(游标卡尺、千分尺即螺旋测微器;秒表、多用表;示波器、打点计时器)的正确使用上,只有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很好地巩固。设计性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已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复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对比、归纳、总结课本实验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创新、迁移能力。在描述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文字表述规范、简洁,能让人看清设计思路。
(四)加强物理解题规范的训练,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读懂题意,判断题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要克服学生解答问题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握高考改革方向,不能单纯地以练习题的数量去强化要求学生,不能以教给学生背记公式、定理为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建模能力的培养。07年物理Ⅱ卷部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考生无法建模或者建模错误,而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日趋加重对建模能力的考查,07年的第23、24、25题都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少讲“难、偏、怪”题,应以培养建模能力为主线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讲解习题时,应引导学生养成画示意图辅助解答的习惯,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挖掘出蕴含条件”、“如何抓主要因素,舍次要因素,排除干扰信息”、“如何化复杂的物理情景为多个简单的物理情景”等来构建物理模型。
(六)加强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几何知识、三角函数、二次函数求极值、数学归纳法。因此平常的教学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多进行一些“符号”题的运算训练,养成先进行代数运算得出结果的表达式,后代入数值进行数值运算求最后结果的解题习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物理科
2008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