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科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
泉州市教科所 政治组
(2007年3月31日)
一、试卷特点
与往年试卷结构相同,试卷内容形式仍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值保持选择题48分,共12题,每题4分;非选择题52分,计二大题6问,其中考查内容经济常识23分,哲学常识19分,政治常识10分。.
试卷特点: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材料信息紧扣时政热点,正确处理好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如第21、22试题考查 “十七大精神”与理财投资的关系,第39题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2、关注社会生活,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试题密切出头联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总的主题,如第26题考的个人所得税计算、第27、28题考冰雪灾害、第33题考民族传统节日等。
3、注重基础,强调理论的应用。
在题目的设计上有的直接考记忆能力,如25题的三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如27题中央财政下拨的抗灾救灾资金属于什么。有的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第40题第(5)问“学生依据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小岗村的农业生产实践对深化我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联系材料加以归纳。第39题基本上考查了四种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1、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如第27题“救灾支出”是书本知识的再现。而本题的错误率较高,没有分清党和政府的关系,造成丢分。
2、有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哲学问题上不是用错唯物论原理,就是把所知道的原理都用上,没有针对性。
(二)应试能力不强
由于试题材料长度较长,对学生审题阅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考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时间安排不妥当,思考不充分,如40题第(4)、(5)问的政治部份放空白,造成失分很可惜,题目原本不难。
1、 提取解读信息能力不强。如39题第(1)问“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含注)所显示的经济信息”学生只提到某些指标增加、下降,不懂得从中归纳出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这些主干知识。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涉及经济、政治、哲学、角度不断变化,不少学生选错角度作答。答对占考生90%以上的选择题,如第25题,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股票、金融债券和存款储蓄三种投资方的特点。如第30题,漫画给青年学生的人生启迪。第27 题“关于救灾支出”只有32名学生(14.6%)答对。
三、对策和方法
(一)突出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近三年《考纲》内容和范围均保持较大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动不大。只是增减个别知识点和调整个别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文综能力测试题既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测试,又对整体把握知识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表现为注重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念。基于试题的这种特点,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是单一地、孤立地再现再认教材内容,而是要做到:
1、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般不要求单纯地记忆。高校希望选拔能力较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新生。
2、文综能力测试中很多问题都采用了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形式,试题在设计上更加着眼于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试题冲淡或打破考生所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严格界线。复习时单纯地、孤立地再现再认教材内容,“三犁三耙”多次重复教材内容,这种“自扫门前雪”的观点,就是一种片面观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对学科内容要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复习重点:一是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即对知识进行纵串横联的整理,了解知识的系统、结构、规律、区别、联系等,做到点点(知识点)归纳、节节提炼、课课总结、构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知识框架。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文综能力测试要求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之中,以此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而且要求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要对一个情景材料或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不可能仅靠一个单一、孤立知识点来完成,需要对学科内知识、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二)重视联系实际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国内部分
(1)经济方面: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升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球变暖升温、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空气、水污染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清洁生产、土地沙化、沙尘暴防治、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我国资本市场、股市、股票、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粮油价格上涨、北部湾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劳动合同法》、《物价法》公布施行。
(2)政治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举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型”民主、党的建设、反腐倡廉。
(3)社会方面(改善民生为重点):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
(4)文化、体育方面: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海举办特奥会、08年北京奥运会。
国际部分:朝核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民生引发缅甸动荡、国际油价飚升、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与东盟、非洲、中亚合作)、中国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的关系。
2、党和政府在现阶段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7)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8)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9)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工程。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个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把“三基”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考实践中,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1)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2)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3)根据理论和原理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描述、阐释、论证或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就综合能力测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是一种互动关系: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从理论上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当前复习课,理论与实际脱节,有时复习光讲知识点,有时复习又只讲实际问题,存在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
针对高考文综能力测试不回避热点而又不脱离《考纲》的特点,要围绕相关热点运用政治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以下问题:
1、要了解、熟悉实际问题(背景、发展阶段、过程;作用、意义;对事物、现象看法、启示;解决问题对策、措施。)
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等。考试所选社会热点问题的依据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度,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适应度,不是脱离教材考时政。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文综能力测试题由“知识为中心”转换“以问题中心”设置情景材料。从试题呈现方式看,把国内外大事、方针政策以文字、图表方式呈现,试题设置一般以小见大,隐性与显性相结合。图表形式多种多样,如地图、地形图、统计表、历史图片、统计年表,还包括漫画。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领域,图表和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发展状况。解释数据、图表时,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求能用图表、数据等描述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三)关注能力培养
文综能力测试强调对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文综能力测试制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对这个考核目标和要求,可以这样理解:懂得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原理分析问题;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文综能力测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做法是文科试卷命题的重大变革,也是目前文综能力测试题的普遍做法。以往对于课本中所讲过的知识,仅靠背诵和题海战术来学习,对于复杂问题,则事先由教师做出答案,然后由学生记牢记熟,这是一种典型应试方法,与培养学生能力无关。现在试题由“知识中心型”转变为“问题中心型”,将试题的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案例,每个案例以课本相关知识为依托,又在逻辑结构上不同于课本知识直接阐述。因此,考生在面对试题,首要工作即在于理解试题的意图与要求,并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自已回答问题的思路。文综能力测试题设计从过程看,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所谓立意,是指试题所确立的主题,试题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体现怎样的能力考查的主旨,都是立意所要讨论的问题。所谓情境,是根据立意要求选择相应材料对主题进行描述与表达。情境是立意表达的具体化,情境所反映的“焦点”往往直接引出试题的设问。所谓设问,是指试题对考生所需回答内容的具体规定,设问限定考生回答的方向、内容、程度。考生只有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试题的意图和要求,才能较好回答问题,避免无的放矢。
当前总复习,讲、练、评要环环相扣。前阶段复习时,有的只讲不练,后阶段复习时,有的只练不讲(评),所有这些都与考纲培养学生能力要求相背离的。
处理好练习与知识复习的关系,既要避免以做题代替复习,搞题海战术的局面,又要避免只讲不练,复习空对空。适当设置一些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的目的,一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题时,通过对试题分析,把握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使自己语言回归教材,准确运用学科术语,特别是答案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比较,反思自己解题的盲点,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二是要熟悉高考题的类型,总结做题的规律,掌握审题答题的技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平时复习时,要精选题目,对试题的选材特点、设问特点、答案设置进行把握。通过训练,找出自己答题差距,反思解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偏差,不断提高答题的精确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试题的条件、设问方式、答题范围的转换,实现一题多做,老题新做。另外,教师还应作审题、解题的方法指导,并及时讲评,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又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突出基础、联系实际、培养能力这三个问题既规定了考试复习的内容、范围,又规定了考试复习的程度、深度,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基础、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基础,要培养能力,突出基础、联系实际缺一不可;培养能力是突出基础、联系实际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按《考纲》所规定内容与范围组织复习,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