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较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上基本相同。题量略有减少(由21小题减少至19小题)。试卷难度基本适度,表述形式规范,加大语言素养考查的力度,渗透和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下一步的语文复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现代文阅读第1卷选用一段地球地质学的文字,仍采用客观选择题。选文系科技文章,但淡化了专业性(文章专业术语多.阅读障碍就大,考生会因专业学科思维与语言思维不同而难以表现其真实的语文水平)。因为内容(“地震”)相对熟悉,题型较为典型,考生应该较易得分。第1l卷选用潘向黎的散文《红尘之上》,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l高考试卷中出现的“看拼音写汉字”题移至第五大题,即语言表达和运用中。其中14、15两题系开放题,比例增加至1/2,这预示着今后考题的方向。14题要求选取佳句加以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入手,但应注意不能只答概念(如比喻。对比)而不作分析。分析应包括手法(或内容)和效果(或作用)。15题应避免出现读题马虎,不按要求答题。如:另选对象(写成“父母”等等)或写成三段(由“老师”写到“母亲”l都将严重失分。其他两题则分别考查“重要语旬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12题,因为相关的句子均独立成段,考生只要有“答案就在语段
中”的意识。一般不难找出,稍作修改。一般都能得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阅读材料有两段,第1卷客观题的材料选自《苏东坡全集》,第ll卷主观题的语料选自邯鄣淳的《笑林》。其中I卷二题称得上是试卷的一大亮点:从内窖上看,表面写人,实则写茶,人茶互喻,虚实相生。既叙人情,又讲物理,和以往纯粹的人物事件有明显不同,且极富地方特色。从题型上看,侧重考查信息筛选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4小题中占3题),体现了对文本的全面解读和深刻领悟能力的高度重视。从考生答题来看,5题和8题得分率较低:第5题,不少考生因将“既不得志”的“既”理解为“既然”而误选D项;第8题,许多考生因为先入为主,认定“怀才不遇”的说法,而误选了其他项。第II卷的材料《楚人隐形》系一则笑话,故事性强,加之试卷已通过加注方式,解释部分难点,阅读难度不大,画横线句亦难点不多。考生答题时注意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相信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
诗词鉴赏以韩拥的《宿石邑山中》一诗为材料,分别从形象、表达技巧二个方面进行考查,选材比较合适,题型比较典型,遗憾的是得分不高。尤其是第2小题,或者不能区分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或者不会分析到底运用的是何种表现手法,胡乱套用。名句名篇题型较为单一,停留在识记的层次,没有理解型、综合型等的默写,且默写的名句均出现在课文中。考生经过第一轮复习的强化,均应轻松应付,但错字别字仍屡见不鲜,如“鹊”写成“雀”,骜”写成“骛”。值得注意的还有第2小题结合进的对作家作品的考查。
语言运用部分,较2005年高考试卷,题数上减少一题,题型上生动活泼,颇有新意。写出辩词的前提是要明确辩题,即反方应为“未必更有利”,阐述理由应针锋相对,从“”张扬个性”入手进行反驳,同时注意语言风格,相信答好17题是不难的。18题类似图文转换,但更加开放,考虑到“china(中国)”的政治意义,从选取图形到阐述含义,都应强调积极向上。而16题则是“前六题”的转移,分别考查字的音形、修改病旬和标点符号。似可商榷的是标点的修改:将“.”改为“。”,应当是可以的。另外,首旬句末的“。”改为“:”,亦未尝不可。该题命题上似乎不够严密。
作文命题上有一定新意,但亦存在一定的争议。相当部分考生习惯性地以“钥匙打不开门”作为话题或对“钥匙”句改动来开头。这固然是考生审题不清,主观上有失误,但客观上试卷本身似乎也不“厚道”。因为通常做法是这一开头的句子直接印在答题卡上,甚至用黑体提示。当然,我们更多的还是应当提醒考生审题的重要。从学生的完卷情况来看,多数考生能够从“钥匙打不开门”这一事件(情节)出发,分析原因或提出办法,进而确立并围绕某一话题中心,引发对生活感悟,对人生的思考。散文化的议论文照例是主流。部分学生受开头句的影响,很“自然”地写成记叙文.但不少作文或胡编乱造.哗众取宠,或“如实写来”,单调乏味.佳作寥寥。
总而言之,这市质检语文卷总体上符台考纲要求,反映了对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平衡衔接过度。尽管存在区分度不大等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下一阶段的语文复习,我们认为考生应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有选择地解决自己在省、市质检及以往考试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对于自己做过的试卷,要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学过的知识,要进行梳理,整台。注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如怎样规范地答题,如何寻找评分点等。作文的复习,还是要有练习意识。要有写作技巧,要使自己的作文符合考试的要求。即使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不可能逐篇成文,也要进行构思方面的训练:话题中心是什么、选取什么素材等等。你对题目内窖了解越透
彻,写出的作文越有分量。审题立意仍需重视。
另外两点需要提醒考生的是:一、适当关注即将出台的《考试说明》。注意试卷可能出现的变化,如:题型的增减、分值的变化等;二、处理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每天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做题和读题结台。冲刺阶段.名句名篇等“送分题”仍要强化,避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