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傍晚,在京杭大运河旁的“共合庄”,50岁的宋安澜手举冰锤,击碎了密封着共合网LOGO和网址的一块坚冰,寓意共合网“破冰起航”的这个仪式,也标志着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杭州又一项目的启动。 在现场的人,都叫宋安澜宋博士,此时,他的身份是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却鲜有人知道,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微博)后,以往届生资格参加高考,并获得了浙江省总分第一的“状元”。
在场的媒体把目光投向宋安澜,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软银为什么选择共合网?而我们的问题却让宋安澜回到了30年前。
凭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跨进大学校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时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宋安澜1975年毕业于杭州市清河中学,那时他18岁。
读高中时,宋安澜门门功课都很优秀,但高中毕业后,他的出路只有到农村去“上山下乡”。1976年初,宋安澜下放到当时的萧山县衙前公社交通大队。
回想起30年前,宋安澜觉得,那时他真的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文革”十年大学都不招生了,70年代初才开始恢复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当时,想凭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跨进大学校门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宋安澜从未放弃过学习。去萧山插队,他带的行李很简单:一套书。“那是一套青年自学丛书,我那两把刷子就是那里面学来的。”宋安澜说这话时,笑了起来。
在交通大队,从未做过农活的宋安澜学会了耘田、插秧和割稻谷。每逢双抢农忙时,他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到大队给他们盖的知青宿舍。“那时真是太苦了!”
即便这样,宋安澜还是坚持每晚看青年自学丛书,做上面的习题。
这一呆,就是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