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过1977年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的张俊回忆———发现好文章暂停评卷传阅
1977年的冬天无疑是一个让人备感温暖的冬天,正是在这个冬天,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敞开。
无数被耽搁了整整10年青春的学子,终于可以再次重返
校园。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那次高考在每一个过来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悠长的回味。
高考之阅卷
今年69岁的张俊是197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段落。
张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东北育才学校教语文。1977年年末,他接到沈阳市招生办的电话,让他担任当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的组长。
“作文评卷组大约有20人,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恢复高考了,国家又要出现新的大学生了。”昨日,张俊回忆,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从《在沸腾的年代里》和《谈青年时代》中任选一题。“前者要求写记叙文,后者要求写议论文,当年沈阳的考生大部分写的都是前者,因为按照当时考生的文化基础,写记叙文要相对容易些。”
评卷中,张俊等老师经常是皱着眉头完成评卷的———因为考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社会上的考生相当于初一学生的水平,来自学校的考生相当于高一学生的水平,有很多考生甚至分不清记叙文和议论文,错别字随处可见。
在评作文时,张俊等人一直在寻找让他们惊喜的好文章,但是,“这就像在沙漠中发现水源一样困难。”如果哪位评卷人发现了一篇好文章,大家甚至会暂停工作,互相传阅,细细地品味。“当时作文没有得零分的,最低好像是10分左右,但是也有几个得满分的,(得满分的)不超过5个。”
精彩段落依然记得
至今张俊依然清晰地记得一篇得满分作文中的精彩段落: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青年们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多年积聚在心中如火的热情像打开了闸门一般,奔流直下。
年轻的少男少女们在火红的高粱地旁,唱呀,跳呀,入夜了,就点燃了柴火,继续跳,继续唱……
高考恢复了,很多考生将这个喜讯写进了作文中,比如有的考生写道:在劳动中,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们由此迎来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春天,迎来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好时机……
有的考生将准备高考的过程写进了作文中,比如有的考生写道:我们放下锄头、镰刀,拿起纸和笔,走向新的课堂,心急如火呀,我们到学校找资料,找老师,如饥似渴地学着……
30年过去了,这些文字在张俊的脑海不曾变得模糊。
仅仅复习了两个月,在1977年的高考中,王霞就“中榜”了,考上了现在的沈阳工业大学,妈妈的同事和工作地点的老乡甚至把她当成了“神仙”。
1977年,王霞21岁,那时,她从沈阳下乡到当时的铁岭市昌图县亮中公社种子场大队已经三年了,是大队的广播员,妇女主任。
1970年到1974年,王霞在现在的东北育才学校读中学,中学毕业后就下乡了,从此,她再也没有接触过中学的教科书。
1977年10月20日,王霞接到妈妈的信,“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妈妈说,国家恢复高考了,让我赶紧复习,参加高考。”
王霞马上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机到了,她白天上班,晚上抓起妈妈邮寄过来的教科书,盲目地复习着。
“真的是盲目复习,一开始也不知道先从哪里开始复习呀。”王霞想从下乡的青年中找个复习的伴儿,但是没有一人参与,“最后,我找到了两个当地的女青年,晚上就在其中一个刘姓的伙伴家复习。”
晚上,三个人围坐在火炕上,一个小桌子,一根蜡烛,三个人每天都至少学到第二天凌晨2时,经常是天刚亮,她们才在桌子旁躺下。“当时,最苦恼的是没有复习题,我妹妹从沈阳抄了一些复习题,每次邮来后,我们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抄写,琢磨。”
高考那天凌晨昌图下了很大的雪,5时,崔婶婶和王霞醒来时(当时王霞住在崔婶婶家),雪停了。5时30分,她出发了。
天很黑,路上没有一个人,雪已经超过了脚脖子,王霞第一次走夜路没有害怕,虽然摔了很多跤,但是她一直没有停下过,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向前走,继续向前走,一定不能迟到!
7公里的路程,走到考场时已经快到8时了。监考老师看见她,大声喊了一句:还不快走,晚了就不让你考了!
1978年春节前,同时参加高考的已经有人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了。王霞偷偷哭了几回。
那年的初八上午,妈妈突然从单位跑回家中,手中拿着一张纸,“你考上了,考上了!”看着通知书,王霞心情反而显得很平静。
高考之揭秘
准考证啥样?
准考证是淡黄色的。左上角用印章标注文科、理科。正面是考区、考场、考号、姓名、单位等项,除了考区一栏需要盖上各城市名的印章外,其余各项均用手写;背面是考场准则,共七条,详细写明了考生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如第二条写着:入场后,按考号对号入座,将准考证放在考桌的右上方。
考试需要多长时间?
每科考试时间是120分钟。
报名要多少钱?
刘女士回忆,当时的报名费是5毛钱,报考志愿可以填三所学校。
高考之趣闻
小姨子姐夫在一起危险
考语文时,有一道附加题是摘自古文观止的“夫夷亦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题刘女士没答,后来听说有人在考卷上是这样翻译的“小姨子和姐夫在一起,看的人就多,太危险就得去远的地方。”
捡到一个大偶尔
张俊记得有一个考题是用“偶尔”一词造句,一个考生答道:我在乡下劳动时,捡到了一个大偶尔。“偶尔是副词,但是这位考生却把它当成名词了。当时,大家在说这些笑话时,张俊却笑不起来,反而心情很沉重:人都被耽误成什么样了?”
考完第二科一半人弃考
著名作家柳青有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它可以影响你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乃至一生。”
1977年的冬天,刘女士20岁,体重只有80多斤的她已经在沈阳市新城子的青年点呆了两年了。每天她都在青年点坚持看书,她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高考,她只是希望通过学习能被保送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10月下旬,就在她回到父母家里时,父母突然在她面前放上了两摞书,一摞是语文一摞是数学。原来,没什么文化的父母听说了要恢复高考的事情,本来因为担心学费反对女孩子念书的母亲对她说“去考吧,考上了也是咱家的光荣。”
11月份,公社文教办到青年点发放了大学报名表,刘女士所在的青年点94名知青全都报了名。
高考的那天,刘女士的父亲给她借了一辆自行车,因为从青年点到设在公社小学的考场要走2个小时。那天真是人山人海,全公社1000多考生都从四面八方赶向考场。
第一科考的是政治,考完之后有人叨咕“字都不会写。”而等第二科物理化学考完之后,一半人放弃了考试,刘女士记得有道题是关于土豆的淀粉含量。刘女士所在青年点第二天继续参加考试的人只剩下30人,她记得中午还花二三毛钱在小饭店吃了饭:馒头和炖白菜。
第二天去考场的路上,人就稀稀落落了,到了下午考语文时,30多人的考场最后只剩下10人。
刘女士前面坐着一位男青年,在卷子上画漫画,画的是自己如何不好好学习然后上山下乡然后如何在考场抓耳挠腮的经历。刘女士说她所在的公社那年考上了8人。
1978年的1月20日,刘女士接到了“大连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让她3月3日报到。上大学后学校每个月给刘女士补助1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