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历年来,各省市考取第一的“状元”都是家长和学生们心目中的明星,他们往往被各种光环所笼罩。
20多年前,状元披红戴花。
近几年,
高考成绩公布,中学校门就悬挂起恭贺高考状元的大红条幅,媒体也竞相报道高考状元的经验……高考状元,他们的名字常常和名校连在一起;高考状元,他们是众多高中生仰慕、学习的榜样。
这些高考状元今何在?当年,他们如何成为高考状元的?戴上状元桂冠后,他们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今天“大河特别报道·高考30年”系列报道推出“高考状元”篇,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当状元时孩子已8岁
讲述人:葛有彦(1978年济源文科状元)
“我考大学的过程太曲折了,从王屋山到人民大学,我走了15年。”今年60岁的郑州读者葛有彦,1978年以402.5分的成绩摘取济源县(今济源市)文科状元桂冠,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葛有彦的“状元之路”走得颇为曲折:从河南到西藏,从西藏到河南,参加过3次高考。
葛有彦是济源人,初二那年,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63年他从济源考进了全省重点中学郑州一中。“因为文科好,就梦想着能有一天考上人大。”1966年,他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大学梦破灭了。
1966年10月,葛有彦“支边”来到西藏。1973年,听说部分高校将通过考试招生,他赶到拉萨参加了考试,虽然他考了全自治区第二名,但这时报纸上开始宣传“白卷英雄”,葛有彦的大学梦第二次破灭。
1977年恢复高考,已从西藏回到济源的葛有彦满怀信心参加了高考,但因老三届要加100分录取,他以两分之差落选。1978年夏,葛有彦在王屋公社参加了高考。考完不久,“县里打来电话,说我考了全县第一名,402.5分,我高兴坏了”。当年走进人大农经系的他31岁,孩子已经8岁。
大学毕业后,葛有彦回到了河南,在省农业厅工作。如今,他已从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退休,安享晚年。
14岁时考上重点大学
人物:辛文杰(1980年临汝县理科状元)
“1980年,我的大儿子辛文杰参加高考,以临汝县(今汝州)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武汉地质大学录取,那年他只有14岁。”日前,汝州市退休教师辛振江给记者发来了邮件,讲述他儿子当年成为状元的故事——
辛文杰1966年1月出生,5岁时走进了村办小学。因为成绩好,辛文杰初中升高中时,考了全县第一,那年他只有12岁。
高中几年,辛文杰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0年高考分数公布后,他是全县第一名——390.5分,当年重点大学的分数线为360分,他是全县唯一上重点线的应届生。这年他只有14岁。
高招录取时,虽然辛文杰的分数高,但他报的大学都不愿意录取他,嫌他年龄小,怕他生活不能自理。后来,辛文杰被“地矿油农林水”之类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报的艰苦学校——武汉地质大学选走了。
14岁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辛文杰成了全县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在大学里,辛文杰仍是全班最小的,但他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研究生。1987年,硕士毕业的辛文杰想直接考博士,但当时政策规定:硕士考博士,必须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于是,他只好听从分配留校当老师。登上大学讲坛的他,那年才21岁。
在大学任教3年后,辛文杰又考入北京石油大学读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就职于北京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让辛振江感到骄傲的是,博士儿子还娶了一位博士后。他的儿媳——韩征,和辛文杰是大学本科同学,只比辛文杰大10个月,她是当年西平县高考状元。两个状元比翼双飞,同时考上研究生,同时留校当老师。后来,韩征只比辛文杰晚一年考上博士,但她博士毕业后又继续从事博士研究工作,现在,韩征也就职于北京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辛振江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是我国恢复高考后比较早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