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沪上名牌大学推出自主招生政策,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发展潜力等。学生若在高考(Q吧)前通过此类考试,就意味着拿到“入场券”。岂料,相应的培训班很快就在中学里出现了,其名就曰:“自主招生强化训练班”,而且越开越旺。有人喻之为又一场黑色的幽默。
其实,高考改革与应试教育的“博弈”由来已久。几乎每项改革措施一出台,每次高考考卷一“变脸”,中学便会悉心研究,相仿的试题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名校自主招生考试亦如此。第一年考,五花八门的面试题曾让学生“猝不及防”。很快,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调整“战略部署”,设立培训班,重点补习人文知识和训练口才,传授应试“秘笈”。
各国高校在中国展开一场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国生源为国外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博弈”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负担加重。高三学生本已重负累累,如今还要参加自主招生培训,更辛苦不堪。要知道,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是大势所趋,今后自主招生的高校将越来越多,各校考核方法不同,想必培训班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不知考生如何“分身”?
“博弈”的过程,显现素质教育理念缺失,教育“功利色彩”依然浓厚。素质教育应从小学到中学一以贯之,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每堂课、每项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非其它。素质教育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它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顶着“实验性示范性”头衔的高中,更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行者,而不是应试教育的追随者。学校应深思的是,如何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而不仅仅是把学生送进重点大学之门,为升学率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