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婉找到了,但她告诉记者,是父母的爱让她选择了出走。专家建议,高考临近,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分关怀。)
“我是考虑了很久才离家出走的。人一辈子其实就是从一个笼子走到另一个笼子,我只是提前从家里这个笼子里逃出来,再也不想回去了。”王婉,一个来自辽宁省铁岭的高三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她学习优秀、而且文静。但就是这样一个文静甚至有些胆小的女生却在高考前离家出走。3个多月后,在本报的帮助下王婉在长沙被找到了。但王婉面对记者却这样说道:“父母给我的爱让我窒息,他们让我选择了流浪!”
妈妈的爱把我“赶”出了家门
“平时家里人把我当作掌上明珠,一双袜子都没自己洗过。可是只要妈妈一唠叨,我就觉得很压抑,似乎在妈妈看来,不论我的学习多好总是离妈妈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家人的眼中,王婉是个文静的女孩,学习一直都很优秀,带着家人的期望,她考上了铁岭的一所重点中学。正是如此,让家人对王婉的期望逐渐变成了对她无形的压力。
为了让王婉在高三时能更好的学习,王先生夫妻俩在学校附近特意租了房子给女儿“陪读”。妈妈在她学习时都是把水果削好了,瓜子嗑好了送到女儿面前。“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她对我的照顾让我也很感动,但是只要她一唠叨,我就心烦意乱的,我不要这样的‘爱’,所以只能选择出走。”
“我的理想生活是流浪”
“我不适应家里的教育方式,我的理想生活是流浪,现在我要去流浪,爸爸妈妈你们不用找了。”这是王婉出走前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2007年11月14日,“蓄谋”已久的王婉决定逃出“母爱的囚笼”。她借口学校要收补课费,分两次向妈妈要了300元钱,和同学一起吃完午餐后,谎称回家午睡,便背着行李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也许是一种缘分,王婉在长沙停下了流浪的脚步。随后她在一家超市找了一个服务员的工作,可不到一个星期,她就辞职了:“那里的人显得很散漫。”之后,王婉又找到了推销电话卡的工作。家人眼中内向、文静的王婉却从事着与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销售工作:“我想挑战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向家里人证明没有他们的帮助和‘唠叨’我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用不合作对抗家长的压力
“我家的孩子也要高考了,自从进了高三话越来越少。我们也知道他的压力大,但有时还是忍不住要唠叨他几句。”本报报道了《女儿出走106天,辽宁父亲拿信寻人》后,许多高三学生的家长致电本报,反映他们的子女临近高考时,就因为嫌家长唠叨就少跟父母讲话,有的甚至一天说不了几句完整的话,对父母的讲话就以“嗯”“哦”等敷衍了事。“学校里的竞争已经够激烈了,回到家还要烦,任何一件事翻来覆去唠叨,人不是被逼疯就是要被逼傻的。”随后记者走访了长沙市几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在稻田中学读高三的杨同学就在学习的压力下和家人开始了“冷战”,面对家人特别的“爱”,杨同学和其他许多高三学生都采取不合作运动来面对父母的压力,两代人的情感渐渐疏远。
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分关怀
雅礼中学的邓志强老师提醒广大家长,不要总和孩子谈论学习的事情,不要总是唠叨,要理解孩子。同时,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也是一个负担,体贴和关怀要适当,过于关怀的话会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布置点“家庭作业”,比如扫地、刷碗等家务活,让孩子在劳动锻炼中放松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