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2012年招生一本专业介绍
--------------------------------------------------------------------------------
中医学
学科依托: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肺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针灸学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成为安徽省A类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等6个二级学科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中医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57人,其中教授66名,副教授83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25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人。构建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继2007年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后,2010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和中医临床技能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学、医古文、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学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等13门中西医主干课程相继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又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基本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十一五”以来,参与各级各类教材编写60余部,担任教材主编18人次,副主编22人次。组织编写了新安医学特色系列教材,形成新安医学特色课程群。承担国家、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奖奖6项,三等奖12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
条件支撑:中医临床实验实训中心、功能实验中心和针灸康复实验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安徽省中药临床试验创新服务平台,第二附属医院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7个科室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科室;新安医学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免疫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目前拥有见实习基地、社区见实习点26个;建立了1个具有中医学特色的多站式的客观结构化考试中心和PBL教室。
针灸推拿学
学科依托:依托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学位授予点,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重点学科,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针灸经络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针灸基础与技术实验室、两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三个校级精品课程。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安徽教育基地、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针灸水平考试部安徽分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全球首家“临床基地”、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研究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师资队伍:针灸推拿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现有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共4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博士(含在职)10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3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等学术骨干1名,一批年轻的博士和硕士新秀正在崛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屡获佳绩。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为主体,年龄层次、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建设:有多个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改革建设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攀登、“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以及安徽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著2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承担了全国性、区域性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承担着外籍本科生、硕士生及短期进修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十一五”期间,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获得1个国家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2门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针灸推拿学专业现已发展成为集临床医学方向、国际交流方向、骨伤科学方向为一体、具有较高办学水准和水平的优势、特色专业,至今已向全国输送了近二千名针灸推拿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在办学历史、办学规模、文化积淀、师资力量、毕业生人数、分布范围、毕业生成就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中西医临床医学
学科依托: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支撑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师资队伍:我院现有在编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实验教师13人,专兼职管理人员11人,专职辅导员4人,高级工2人;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学位45人,在读硕士生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已初形成一支年龄层次、专业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稳定而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安徽省科技厅项目8项,安徽省教育厅项目10项。
教学建设:近五年来主编、参编教材共25部,拥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三门省级精品和《组织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二门校级精品课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已成为具有培养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基本技能,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的优势专业,至今已向全国输送2100名医学专业人才。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好,近三年就业率高达90%以上。
中药学
学科依托: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准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有2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立项建设授权学科,2010年被批准成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
师资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科荟萃了一批在中药学领域享有一定声誉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现有专业教师42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15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1.4%;博士14人,硕士19人;本学科专任教师中3人为博士生导师、 23人为硕士生导师。有5名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5名承担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学术骨干。拥有2个安徽省“115”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为国家教育部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拥有安徽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合肥市拔尖人才2人。有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及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审评专家等。
教学建设: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7400 m2,拥有分子生物学与中药形态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缓控释给药系统实验室、中药活性成分色谱分离实验室及中药有效成分结构修饰与改造实验室等。
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承担教学研究项目16项,组织编写教材13部,其中主编和副主编3部;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中药学/药学实验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二等奖。
拥有全国同类院校药用植物资源储量最丰富的中药标本中心以及黄山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亳州中药材市场实习基地;与亳州市人民政府、黄山市人民政府、绩溪县政府、舒成县政府等建立中药产业全面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中成药研发生产等基地20余个;与企业共建了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药 学
学科依托:药学专业自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生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立项建设支撑学科,2010年被批准成为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并新增药物分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硕士点。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3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9人;拥有在国内学术界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名和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学术骨干10人;安徽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专任教师中18人为硕士生导师。
教学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特色专业。建有药物制剂综合实验中心、校制药工程实训中心、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药学类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中心等教学平台;药用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成为首批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剂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项目7项,其中省级3项;编写教材8部。近两年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多次荣获奖项并承担12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转让10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16项;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