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 |
|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 2007-3-1 14:05:35 【字体:小 大】 |
重庆医科大学原名重庆医学院,成立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1985年更为现名。曾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现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历经五十年的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地方重点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8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医疗设备总值7.14亿元,藏书109万册(含电子图书)。 学校现设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中医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和护理学院12个学院和8个系(部)、1所卫生学校。设置专业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生殖医学方向)、临床医学(援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医学检验(生物医学技术方向)、医学检验(检验应用技术)、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方向)、英语(医学英语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制剂方向)、护理学、护理学(护理应用技术方向)、药学、药学(药物应用技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律方向)共3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有附属医院5所,其中三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正在筹建规划阶段。共有病床近2792张,年门诊量263.22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97万人次。非直管附属医院4所,教学及实习医院21所。 在校学生21248人,其中博士生346人,硕士生1963人,普通本、专科生(高职)14804人;成教本专科生3825人,留学生310人。 在职职工486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9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40人。教师中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9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8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基金资助4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外聘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员1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7人;入选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人、第二次人选15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38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6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4人、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74人;有117位专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6个;有11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20个研究室;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53个;博士生导师185名。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2005年执行各级科研项目8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903篇,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关于2005年论文检索结果的分析报告获悉,我校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排序居全国各类高校第42位。学校出版的《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和《医学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部、委、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520项。我校研制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实现产业化以来,已在重庆、北京、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多家大医院进行上千病例治疗,疗效显著。目前,“海扶刀”已出口亚洲、欧洲多个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与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兰、瑞士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学者进修、留学、参加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聘请了86位来自美、日、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荷兰、泰国及香港地区的医学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
|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