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考网 - 考研 - 招生简章 - 正文

201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来源:爱考网 [2018-9-29]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2019 年硕士研究生
招生简章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2019 年 9 月
目录
学 校 简 介................................................................................................. 1
招 生 简 章................................................................................................. 3
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9
专 业 简 介...............................................................................................12
联 系 方 式...............................................................................................28
1 / 28
学 校 简 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座落在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工业和
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
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
校。
学校始建于 1960 年,1980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
电子工业学院,2006 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
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
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 年管理体制转为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0 年,时任中共中
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亲笔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
才”。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金鸡岭校区、六合路校区、花江校
区、北海校区(高职),分别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北海市银海区,校园总面积 4153 亩。学
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4.5 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 186.4 万册、
电子图书 150.8 万种、高品质外文学术数据库 32 个、中文数据
库 42 个、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34997 种。具有先进的
网络信息平台和智慧校园平台。
学科专业 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 63 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 个、国家级
特色专业 5 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1 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
范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 门。学校获得“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9
种。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 项。
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
科点 11 个、一级学科未覆盖的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3 个;法律、翻译、工程、工商管
理、会计、艺术等 6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10 个;成为开展
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 2600 余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 1 人、“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5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4 人、全
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6 人、中科院
“百人计划”人选 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4 人、广西“八桂学者”8 人、
广西优秀专家 7 人、广西特聘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10 人等。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
2 / 28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人、委员 5 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自治区级教学团
队 10 个;广西人才小高地 3 个、广西高校创新团队 3 个。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36000 余人。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学
校是国防生培养单位、全军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生培养单位。现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
区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2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 1 个;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 个;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
中心专业工作室支持单位 1 个;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1 个。
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共青团中央、
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学校被评为“2012-2014 年度国家级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设计、数学建模等比
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
科学研究 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重点项目、国家 863 计
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近五年,新增国家
级科研项目 306 项;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2060 篇,出版学术著作 112 部。学校长期从事
国防科学研究,是总装备部通信装备预研项目定向发布的 30 所高校之一和北斗 ICD 授权的
高校之一。承担了军队“973 计划”、军工型号、先进武器装备、国防关键技术等国防军工科
研项目。近五年,学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83 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于 2014 年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获批
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现有“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平台 1 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1 个;广西重点实验室 7 个、广西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及培育基地 3 个、广西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个;广西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1 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3 个。
国际交流 学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洲、欧洲、美洲、
大洋洲与非洲的 80 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
系。学校每年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访学或
学习深造、并长期招收国际学生。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
金”、“丝绸之路奖学金”、“中美学历生专项奖学金”和“广西政府
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的接受培养单位,现有中英和中爱等中
外合作交流项目。
今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正德厚学 笃行致新”校训和“艰
苦创业、自强不息”桂电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设成为电子信
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3 / 28
招 生 简 章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
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
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 学习方式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
入学方式,录取后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
入学方式,录取后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
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三、 拟招生人数
我校 2019 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 1144 人,此招生计划数按教育部 2018 年下达的招生计
划数编制,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 2019 年招生计划为准。其中:
(一)拟招收统考考生 1019 人。其中全日制 915 人,非全日制 104 人;
(二)拟招收推免生 147 人。实际录取人数以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录取人数为准,如小
于拟招收人数,剩余计划将归入统考考生招生计划。
(三)拟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 人。该计划专项专用,指标不分配到具体专
业,如达到我校自划线的考生数超过计划数,按考生初试成绩总分与国家 B 类考生初试成
绩基本要求学科总分的比值分配到专业。
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专业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我校将根据教育部下达的 2019 年实际
招生计划,综合考虑一志愿报考情况、学科发展需求、导师队伍水平、科研到位经费、培养
平台质量及就业形式等因素,对各学院、专业的招生人数作适当增减。
四、 报考条件
(一)报考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 / 28
4.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
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 9 月 1 日,下
同)或 2 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考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需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
业[代码为 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
考)。
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需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
业[代码为 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
考)。
3.报名参加工商管理(MBA)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需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
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
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
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 号)有关规定执行。
4.报名参加我校工程、会计、翻译、艺术、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
员,需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五、 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要求
5 / 28
1.报名时间:2018 年 10 月 10-31 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 2018 年 9 月 24-27
日(每天 9:00—22:00)。
2.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http://yz.chsi.cn)。
3.注意事项:
(1)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或重新填报网上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
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报考点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
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
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3)学历学籍校验: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
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研招网”查询本人学历(学
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 2018 年 11 月 20 日前完成学历(学籍)核
验。
(4)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
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5)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
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6)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
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7)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
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或拟录取资格,已
入学者取消学籍。
(二)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
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请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及报考点公告。
2.现场确认时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
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
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6 / 28
3.认真核对并确认本人网上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
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六、 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考生可在 2018 年 12 月 14 日至 12 月 24 日期间,凭
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 A4 幅面白纸打
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和
复试。
(一)初试
1.初试日期和科目:
12 月 22 日上午 8:30—11:30 思想政治理论 100 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00 分
12 月 22 日下午 14:00—17:00 外国语 100 分
12 月 23 日上午 8:30—11:30 业务课一 150 分
12 月 23 日下午 14:00—17:00 业务课二 150 分
考试时间为 3 小时笔试;初试公共课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专业课由我校命题。我校各
专业初试科目详见我校《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二)复试
复试时间为 2019 年 3 月底至 4 月中旬,具体详见我校《2019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
排》。
复试包括专业笔试、英语能力测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
例一般不低于 120%。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需加 2 门试报考专业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可咨询各学院。
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专业学位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
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复试前将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
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于复试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思想品德考核
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七、 录取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对思想品德考核合格及体检符合
7 / 28
条件的考生,按初试、复试综合成绩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具体复试及录取办法详见我
校《2019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录取办法》。
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考生因
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
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八、 入学
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提前办理请假手续,
无故逾期不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9 月 1 日前)未
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将其进行思想品德、专业素质、健康状况、学历情况等进行全面
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九、 学费和奖助政策
(一)学费
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须缴纳学费。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艺术、法律硕士学费标准为 13000 元/年,学制 3 年;
(2)应用统计硕士学费标准为 13000 元/年,学制 2 年;
(3)翻译硕士学费标准为 14500 元/年,学制 2 年;
(4)会计硕士学费标准为 14500 元/年,学制 3 年;
(5)工商管理硕士学费标准为 30000 元/年,学制 2 年;
(6)除上述各专业外其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 8000 元/年,学制 3 年。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工程硕士学费标准为 10000 元/年,学制 3 年;
(2)艺术、法律硕士学费标准为 13000 元/年,学制 3 年;
(3)会计硕士学费标准为 14500 元/年,学制 3 年;
(4)工商管理硕士学费标准为 30000 元/年,学制 2 年。
以上学制以我校最新的研究生培养文件为准,收费标准以广西区物价部门最终核定为
准。
(二)奖助政策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8 / 28
为改善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待遇,支持研究生完成学业,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我校设立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多元奖助体系。
(1)国家助学金:6000 元/生·年,资助比例 100%(有固定收入者除外)。
(2)国家奖学金:20000 元/生·年,按教育部下达指标评选产生。
(3)新生奖学金(一年级):100%覆盖。其中,15%一等 10000 元/年,25%二等 6000
元/年,60%三等 2000 元/年。推免生、985、211 院校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含独立学院)
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本科生可直接享受一等奖学金。
(4)学业奖学金(二、三年级),80%覆盖。其中,15%一等 10000 元/年,25%二等
6000 元/年,40%三等 3000 元/年。
(5)学校还设有“三助”岗位、各类竞赛奖及部分社会奖助金,并设有国家助学贷款、
特殊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校未设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关奖助政策。如有最新国家政策要求,将按其规
定设置。
十、 本简章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如与上级文件不符,从其规定。
9 / 28
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具体各专业研究方向以当年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一、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所在学院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05 商学院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05 商学院
020103 经济史 005 商学院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05 商学院
020105 世界经济 005 商学院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05 商学院
03 法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7 理学 0701 数学▲ 070101 基础数学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70102 计算数学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70104 应用数学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8 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0204 车辆工程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02Z1 工业设计★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03 光学工程▲ 080300 光学工程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04Z1 生物传感与仪器★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0502 材料学 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1 物理电子学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10 / 28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所在学院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1103 系统工程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12Z1 数字媒体技术★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12Z2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004 艺术与设计学院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01 环境科学 012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083002 环境工程 012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12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0835 软件工程▲ 083500 软件工程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083900 网络空间安全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005 商学院
1201Z1 法律科学与管理★ 009 法学院
1201Z2 跨文化传播管理★ 006 外国语学院
1202 工商管理 120202 企业管理 005 法学院
13 艺术学 1305 设计学▲ 130500 设计学 004 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带▲标注,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带△标注,自主设置的二级学
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带★标注
11 / 28
二、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类别 领域名称及代码 所在学院
0252 应用统计 025200 应用统计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351 法律
035101 法律(非法学) 009 法学院
035102 法律(法学) 009 法学院
0551 翻译 055100 翻译硕士 006 外国语学院
0852 工程
085201 机械工程 001 机电工程学院
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5204 材料工程 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085210 控制工程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85211 计算机技术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5212 软件工程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085223 船舶与海洋工程 014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1251 工商管理 125100 工商管理硕士 013 MBA 教育中心
1253 会计 125300 会计硕士 005 商学院
1351 艺术 135108 艺术设计 004 艺术与设计学院
12 / 28
专 业 简 介
机械工程(080200)
机械工程学科为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知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
85 人(含兼职导师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0 人,硕士生导师 79 名,正高职称 39 人,副高职称 21 人,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 人,广西“八桂学者”2 人,广西首批特聘专家 1 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1 人,广西教学名师 1 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 1 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 5 人,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人选
2 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 1 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 2 人,
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人选 2 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 2 人,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 1 人。
该学科目前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 1 个、1 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1 个,广西
高校人才小高地 2 个,广西“特聘专家岗”1 个,6 个专业实验室,3 个专业研究所,1 个与企业共建广西区
企业技术中心,1 个广西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桂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
实验室(中心),广西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1 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4 个,“机器人”研发中心 1 个,
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 1 个,广西教学示范中心 1 个,专业实验室 18 个。
研究方向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
微机电系统理论及微制造技术、高压电气设备控制与故障诊断、机电产品创新研究、机电系统动力学、产
品造型设计、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在微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LED 封装与应用技术、微电子制造
装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成形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近 5 年来,本学位点承
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 421 项,总
经费 7000 万余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5 项;科研成果转化 16 项。为本学
位点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经费支撑。五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737 篇,
其中 SCI/EI 检索 474 篇,ESI 高被引论文 7 篇;获知识产权授权 575 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143 项;获省
部级科技奖励 10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4 项;出版专著 7 部。科
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机械工程(085201)(专业学位)
机械工程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精
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托我区工业产业,勇于开拓创新,以建立产学研联
合开发基地为契机,积极与区内外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人才、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结合广西
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与广西地方多个知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 5 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20
余个,广西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 个,以理论研究促进和带动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产、学、研结合,
13 / 28
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光机电工程、微电子组装封装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多个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拥有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
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 79 余名,博导 20 名;校外企业导师 50 余名。近 5 年度,本学位点导师
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 421 项,
总经费 7000 多万元,其中,工程应用类项目 60 多项,到位总经费达 3000 多万元。科研成果转化 16 项。
获 10 项省部级以上工程应用为主的科研成果,其中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奖 1 项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737 篇;获知识产权授权 575 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143 项;出版专著
7 部。具备充足的机械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项目研究经费,为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
的科研环境和经费支撑。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光波、微波与射频技术及在此基础上
发展的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紧密
联系。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拥有全部相应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
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宽带小型化天线技术、阵列天线、计算电磁学、光通信和光
信息处理、半导体器件工艺、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微波及毫米波电路、SoC 设计、集成电路与 EDA 技术等
方向形成了具有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雄厚实力。该一级学科于 2012 年被确定设置八桂学者岗位,其中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拥有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微波光波应用技术实
验室,并具有微波暗室及近场测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半导体器件工艺加工等研究平台,拥有博
士生导师六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项目、省部级科研基金、国防预研和预研基金等
大量纵向课题以及横向协作项目,获得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四十余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
点,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在隐藏目标探测、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探地
雷达、干扰抑制和微弱目标检测、多维信息自适应处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蓝绿激光无线通信、无线传
感器网络、智慧果园、图像识别和视频检索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该一级学科于 2005 年被确定为广西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创新团队于 2005 年入选首批广西高校
人才小高地,2011 年被确定首批设置八桂学者岗位的学科。该学科长期承担国家、国防科研等项目,科学
研究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经费充足,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事业及广西地方经济的发
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近五年承担科技计划 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和面上项目、国防预先研究、地方部门等各类科研项目 160 余项,总经费 2000 余万元,获各类科技奖 6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 项,科技成果转让或被采用 30 多项,创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在本学科领域国
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800 余篇,SCI、EI 等检索 28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 10 多部。
多次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主办了 ICCCAS2006、ICCT2006、ICCCAS2007 、APMC2008、CMC2009
等,该学科已形成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14 / 28
人才支持计划”1 人、广西“八桂学者”1 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3 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 4 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 2 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专业学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瞄准现代信息系统宽带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我校长期从事
电子尖端技术研究实践,注重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同步进行,以理论研究促进和带动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
形成了通信与信息工程、电子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等多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
员 40 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4 名。该学科长期承担国家、国防科研等项目,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成果丰
硕、经费充足。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大量纵向课题以及较多的横向
协作工程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年来在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中国科学等该学科相关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
发表学术论文 600 多篇,SCI、EI 收录 150 多篇。
集成电路工程(085209)(专业学位)
集成电路工程以培养从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集成电路与 EDA 技术、射频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研究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该学
科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
教授、博士等高级技术人员 20 余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院预研及省部级科
研项目等大量纵向课题和横向协作项目。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国防预研等一
批纵向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 多篇,
有 100 余篇被三大权威索引收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始建于 1980 年,是广西最早建立并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和硕
士生的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队伍。现有教授
29 人、副教授 39 人、博士 46 人、博导 9 人。导师队伍中有“国家杰青”1 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 1 人、国家级模范教师 1 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广西区优秀专家 1 人、广西区教学名师 3
人、广西卓越学者 1 名、广西杰青 1 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 4 名、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人选 1 人。沈昌祥院士为学院荣誉院长。
该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3 个(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广
西图像图形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2 个(图像图形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
云计算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云安全与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 个(广西云计算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此外还与其它学科共同建设了 1 个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物联网技术
与产业化推进协同创新中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形成了可信软件理论与应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计算与
15 / 28
泛在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及应用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近 5 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36 项、国防预研和省部级基金项目 50 余项、横向项目 102 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 4500 余万
元;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45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近 300 篇;获得发
明专利授权 30 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 8 部;共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 600 人。本学科科研经费充
足,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软件工程(083500)
我校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
云安全与云服务工程技术中心”、“广西位置感知和位置服务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中心)、“广西高校图像图形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云计算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等高校重点实
验室以及“计算机实践教学”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桂林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
习基地获得了区级联培基地认定。
本学科突出以应用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积极开展“校企、政合作”、“科研与教学有机
结合”。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国内著名的金蝶软件公司
合作共建软件生产与实习的基地,与思科公司合作共建立思科网络学院、与华为 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
企实验室合作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
科研方向,紧密围绕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内涵和本学科特色,形成了可信软
件技术、智能化软件技术、网络信息挖掘、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授 19 人、博士 25 人、博导 2 人,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中青年学术队伍。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子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国防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 100 余
项,经费超过 1000 万元,获得省部级和地市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00 多篇,获得广
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科研成果转化显著,多项应用开发成果在广西或者其他地方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
网络空间安全(083900)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为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依托的计算机与
信息安全学院是广西最早开办计算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正高职称 27 人,副
高职称 37 人,博士学位 39 人,博士生导师 7 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入选 1 名,国家级模范教师 1 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名,广西区优秀专家 1 名,广西
区教学名师 3 名,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广西卓越学者 1 名,广西百人计划 1 名。
学科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 个,国家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国
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省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精品课程 5 门。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学科拥有省级科研平台 7 个: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图
像图形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云安全与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位置感知与位置服
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云计算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化推进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拥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2 个:广西高校图像图形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广西云计算与复杂系统重
16 / 28
点实验室。
经过多年发展,学科围绕国家战略和广西地方发展需要,形成了密码理论与技术、可信软件与网络安
全、内容与应用安全三个特色方向。“十二五”期间,学科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7 项;横向和纵向到
位科研经费 3886 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 12 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广西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 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60 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 26 项。
计算机技术(085211)(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硕士点以培养计算机及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该硕士点拥有一支
理论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领域知识面广、年龄结构合理、以年青博士、副教授、教授
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已形成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挖掘、网络信息安全、嵌入
式系统、传感器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先后完成了多个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高技术发展计划(863)、“九五”和“十五”国家预研、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课题,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实
时数据库可预测调度、数据融合、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
果,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了华为 3COM、品尼高、飞思卡尔、金蝶 ERP
等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140 余万册,拥有 IEEE/IEE、ACM、Springer、Elsevier
等 14 个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 CNKI、维普、超星、方正、书生、万方等多个国内著名的数字化图书
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创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软件工程(085212)(专业学位)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实施、软件科学研究应用的高级工
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领域知识面广、年龄结构合
理、以年青博士、副教授、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已形成了软件形式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WEB
服务技术、网络信息搜索与数据挖掘、嵌入式软件及系统、电子商务(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等为特色的学
科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多个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部分达到国
内外领先水平;同时先后完成了 80 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实现的软件信息系统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产生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有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金蝶 ERP、品尼高、
飞思卡尔等三个校企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140 余万册,拥有 IEEE/IEE、ACM、Springer、Elsevier
等 14 个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 CNKI、维普、超星、方正、书生、万方等多个国内著名的数字化图书
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创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艺术设计(135108)(专业学位)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学科点,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实践实训、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方式,培养具
有国际化设计理念和宏观文化视野,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新设计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
次、应用型艺术创意(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与服务设计、数字媒体设计、
民族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共有在编教师 89 名,其中教授 10 名,副教授 31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
名;多名教师曾赴英美日等国家著名艺术学院和研究机构研修访学。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其他省部级、地厅级项目近 50 项。近五年科研经费 560 万元;出版
17 / 28
学术专著 20 余部;在《装饰》、《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包装工程》等艺术类核心和其他期刊公开发表
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广西工艺美术大赛“八桂天工”奖、金奖、银奖
等高级别项目多项。在实践教学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研究生创
新基地、学院设计中心、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设计展厅组成,为开展“设计专题”、“设计工作坊”、“设计
创意与展示”等活动提供场所。校外与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广西临界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建筑
设计院、梅高广告有限公司等共建近 20 个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设计学(130500)
设计学学术硕士学科点,培养能合理运用设计学的研究方法展开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还具备创造性
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坚实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设计,具备先进
设计理念和宏观文化事业的设计类理论和应用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设计史与设计理论、产品
设计及理论、新媒体传播及理论、环境设计及理论、数字创意设计及理论、民族艺术设计及理论。在师资
方面,共有在编教师 89 名,其中教授 10 名,副教授 31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 名;多名教师曾赴英美
日等国家著名艺术学院和研究机构研修访学。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
基金项目 6 项,其他省部级、地厅级项目近 50 项。近五年科研经费 560 万元;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在
《装饰》、《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包装工程》等艺术类核心和其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
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广西工艺美术大赛“八桂天工”奖、金奖、银奖等高级别项目多项。在
实践教学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研究生创新基地、学院设计中心、
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设计展厅组成,为开展“设计专题”、“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意与展示”等活动提供场
所。校外与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广西临界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建筑设计院、梅高广告有限公
司等共建近 20 个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本学科面向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复杂管理
问题,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 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描述与揭示组织的特征
与规律,运用统计、评价、优化与决策等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的运作与监控,使其达到理想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00 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批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第一个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 年成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10 年列
入《2011-2015 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2013 年成为广西高校重点
学科,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 2 个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 个。本学科点现有教师 41 名,其中教授
15 名,副教授 18 名,博士 24 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等各类优秀人才 4 名,已经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和知
识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主要研究方向有:管理科学、电子商务、工业工程、物流
工程、金融工程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彰显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鲜明学科特色。近五年
来,本学科教师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SCI、EI、SSCI 等检索论文 80 多篇,出版专著 20 多部;获得省
部级奖励 20 多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0 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2 项。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
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法律科学与管理(1201Z1★)
18 / 28
法律科学与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充分体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与
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特点。法律科学与管理学科综合运用法学与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管理科学
与法学领域的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以双维的角度和方法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打破原来法学与管理科学之
间的学科壁垒,更深刻地揭示两者结合而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统一性。法律科学与管理学科是一个在研
究对象上与管理学、法学有诸多重合之处,以系统科学、数学及工程方法研究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以法学
和管理学的双维视角研究法律中的管理问题的新兴学科。其目标是培养既长于管理,又懂得法律,并能将
管理学与法学的理论进行融合,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人才。本
学科现有教授 9 名、副教授 9 名、博士 9 名,已经形成了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背景交叉,
国内与国外求学经历互补,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主要研究方向有:科技管理、环境管理、
纠纷解决机制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公开发表论文 300 余篇,正式
出版专著和教材 20 余部。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10 项、三等奖 10 项,全国和广西地方的各类学会奖
40 余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40 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5 项,中国社会
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 2 项,科研经费累计 200 余万元。
企业管理(120202)
本学科以工商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强调“管理•信息技术”融合,研究现代企业
经营规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
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在财务与会计信息化、网络营销与品牌构建、创新与创业管理等方面形成
特色。
本学科 2003 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 年招收 MBA。经过十多年建设,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
势,已发展为区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广西和珠三角地区企业管理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基地之一。
本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导师 7 人,均在 985、211 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或者进行博士后训练。
近三年,本学科新增科研项目 5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6 项、省部级项目 7 项、地厅级项目 7 项,承接
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 32 项;新增科研经费 620 余万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 6 项,出版学术专著 8
部,教材 6 部。
本学科培养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咨询等工作
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东部地区就业三分之一、中部地区二分之一,国企、高校、党
政机关就业占一半以上。
理论经济学(020100)
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
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
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
拥有一支由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教授 8 人,
研究员 1 人,副教授 15 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在信息产业经营与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产业投融资研究、区域
19 / 28
经济与产业发展等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的成果。近三年来,本学科教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EI、ISTP、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 20 余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100 余篇;出
版专著 8 部;完成科研项目 11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3 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8 项,省部级政府决策咨询
奖 1 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2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 项,科研经费 180 万元,另有广西科技厅、桂林市发改委等政府、企业委托项
目若干,科研究费 101 万。
会计硕士(125300)(专业学位)
本学位点是全国唯一的会计教指委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财务金融大数据+会计”研究单
位,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同时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技能和信息
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依托我校电子信息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采用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设
置会计信息化、财务金融大数据和管理会计三个培养方向,打造成“广西一流、全国知名”,引领会计信息
化潮流的 MPAcc 教育项目。
现有 MPAcc 专职教师 16 人,教授 2 人,副教授 14 人,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占比 100%;其中
博士 5 人,占比 31.25%,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 5 人,中国注册会计师 3 人;大部分教师具有企业管
理咨询或从事会计实务的经历,部分教师还担任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组建三大导师团队,包括会计信
息化导师团队、财务金融大数据导师团队和管理会计导师团队,开展研究生联合指导和培养、科研协作。
师资团队中,具有计算机、数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的老师比例在 40%以上。近年来该教学科
研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课题 3 项,省部级课题 5 项,出版专著 3 部,在核心期刊及各种专业期刊发表教
学科研论文 72 篇,横向课题 30 余项。
本学位点是广西首家以“会计信息化”为特色、目前唯一同时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会计硕士
培养单位。拥有广西会计人才小高地,广西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领先的财务金融大数
据会计信息化实验室、XBRL 研究中心、财务共享研究中心、财会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财务共享教学实验
示范中心、财务决策综合实训平台和内部控制实训平台等教学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相融
合的鲜明学科特色。
翻译硕士(055100)(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 MTI) , 是国务院学位办 2007 年
设立的硕士专业学位。MTI 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MTI 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且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翻译技能熟练、知识面宽,能够胜任
各方面翻译任务的高级笔译(文书、电子、信息等专业)和高级口译(会议会展、商务、联络陪同等领域)
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强调行业经验、知识积累,以使研究生获得高级英、汉口
笔译专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图书室拥有藏书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大量与 MTI 教育有
关的国内外翻译专业图书期刊和影像视听资料,外国语学院还拥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
语音实验室以及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教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理论水平较为突出、实
20 / 28
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队伍,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
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国——东盟博览局秘书处、广西区外事办公室、广西区教育厅国际交流处、桂
林市外事办公室、桂林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桂林长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桂林通用翻译有限公司、桂
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中建有常设翻译实习基地,各基地根据我校 MTI 培养计划的相关要
求,分别为研究生按时提供各项业务实践机会。
数学(070100)
数学学科 2010 年获得硕士点一级学科,是广西区博士点建设学科,含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二级学科, 其中应用数学是广西重点学科。 拥有一支职称、年
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正高职称 20 人,副高职称人员 18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
硕士生导师 40 人。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1 个。设有基础数学研究室、计算数学研究室、
应用数学研究室、运筹与控制研究室和概率统计研究室等,在优化与决策、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矩阵理
论及应用、科学计算与信息处理和金融工程与概率论等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近五年来,本学科获得广西区重点实验室 1 个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1 个。主持在研或完成 42 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在研或完成 43 项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 1 项广西创新团队基金项目,4
项广西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 5 项国内和国际专利。获 5 项广西区自
然科学奖和 2 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出版专著 10 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Harmonic Analysi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 等上发表学术论文 500 多篇, 200 余篇被 SCI 收录。
应用统计(025200)(专业学位)
应用统计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
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
门从事统计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硕士点分
为金融统计、大数据分析及其应用、生物医学统计和统计优化与决策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有专任教师 2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2 人,教授 15 人,
副教授 7 人,副研究员 1 人,博士 25 人。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统计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
验室“数据分析与计算”等教学科研平台。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4 项,国家社科基金 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7 项(其中广西杰出青年基金 2 项,广西创新团队项目 1 项),横向课题 3 项,科研经费
超过 1000 余万元。出版专著 7 部,发表 SCI 收录学术论文 110 多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0)
仪器科学与技术为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与机械
两个二级学科。在军用自动测试系统、微纳米定位、原子光栅、无创血糖检测等领域特色鲜明,其中自动
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可测性技术中的边界扫描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该一级学科是广西一流建设学科、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 1 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 个广西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1 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
21 / 28
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博士生导师 14 人,国家杰青 1 人(兼职),国家优青 1 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广西八桂学者 1 人,广西特聘专家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十百千”第
二层次人选 4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1 人。
近 5 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02 专项、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防型号、国防预研、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技术开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00 余项,科研项
目经费 5100 多万元,发表论文 700 余篇,SCI、EI 收录 290 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 39 件,出版专著 3 部、
译著 1 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6 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为国家硕士点一级学科,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
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及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该学科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
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展开系统建模、分析其内
部与环境信息及控制与决策行为的研究。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与积累,该学科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
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主要展开:1)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
新能汽车电子与安全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软测量理论研究;2)总线控制系统、精益制造
管控系统、精密制造系统中微/纳级控制、直接驱动控制及玻璃、橡胶等化工流程自动化工程等方面的工程
应用研究。该学科是原信息产业部和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智能综合自动化》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光学工程(080300)
光学工程硕士点是一级学科硕士点,是一个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
科学、空间科学、测试计量技术及其仪器、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
学科,是现代光电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纤维
集成光学技术、光学图像处理技术、太赫兹光谱理论与技术等。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
广西杰青等为代表的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 16 名,副
高职称人员 8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5 名。拥有广西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光电信
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近五年来,本学科导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国防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
家 863 计划子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企业
联合开发科研项目等一百余项,到位总经费近 3000 万元,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和经费支撑。本学科导师近五年来,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在国内
外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20 余篇。申请专利 52 件,其中发明专利 27 件、实用新型
专利 25 件,获授权专利 18 件。
仪器仪表工程(085203)(专业学位)
仪器仪表工程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该学科主要研究
方向为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CAT)、信号处理与信息集成统、集成电路
测试技术、生物医学电子系统、精密测量与智能控制、光电信息技术及仪器,其中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
22 / 28
虚拟仪器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该一级学科是广西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 1 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 个广西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1 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结
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博导 12 人,教授 21 人,国家杰青 1 人(兼职),国家优青 1 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广西八桂学者 1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 4 人,广
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1 人。近 5 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02 专项、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型号、国防预研、广西科学技术开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100 余项,发表
论文 700 余篇,SCI、EI 收录 290 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 39 件,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6 项。
控制工程(085210)(专业学位)
控制工程硕士点是培养独立从事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高级管理与控制技
术人才的摇篮。在非线性系统辨识与信号处理、离散事件系统理论及应用、工业智能控制及其应用、智能
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应用、医学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完成了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863 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九五”、“十五”国防预研项目、国
防预研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基金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该学科注重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依托广西区重点学科,拥有部属综合智能自动化重点实验室,与国际
著名企业共建了研华-华晟过程控制实验室,智能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西门子 PCS7 、
ABB Freelance 2000 现场总线系统、日本山武智能调节器等先进的控制装备。拥有包括国际一流的 IEEE,
ACM 等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内的数字化图书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
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法律硕士(035100)(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主要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
实务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
方向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在师资方面,共
有在编教职工 32 名,其中教授 9 名,副教授 13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1 名;7 名教师曾赴英、美、日
及荷兰等国外著名法学院和研究机构研修访学。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8 项,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金项目 10 项,其它省部级、地厅级项目 60 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达 450 万元;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
部;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环球法律评论》、
《知识产权》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和其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近五年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8 项。在实践教学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
训基地主要由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案例研究室、微机室和图书阅览室组成,为开展“法律
诊所”、“法律援助”、“模拟法庭”、 “法学沙龙”等活动提供场所。校外与区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公司等共建有三十余个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三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
理与化学。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广西重点学科。与该学科相关的“电子封装材料”具有博士学位授予
23 / 28
权。该一级学科是广西建设一流学科(培育)和区级首批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电子和新能源材料重点实
验室”,建有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广西区“稀土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高校
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新能源材料设计和应用”2 个广西高校
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和 2 个区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地;1 个区级示范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铝广西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科现有教师 9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3 人,正高职称人员 31 人,具有博士学位 46 人。其中: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 2 人, 广西“八
桂学者”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1 名,广西优秀专家 2 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
程人选” 3 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3 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 2 人。已形成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新能源材
料热化学、电子材料与器件、材料加工新技术等 4 个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及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院承担承担国际 IUPAC 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 课题)、国家高技术研
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省部级科研项目 130 多项,科研经费 5000 多万元;
获国家发明专利 100 余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 7 项、科技成果转让 6 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
和行业标准 125 项;发表论文 7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400 多篇,被 SCI 他引次数超过 4000 次。
材料工程(085204)(专业学位)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
培养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
材料加工制备新技术、材料成型与模具设计、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调制、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
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该学科注重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支学术
造诣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导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高级技术人员 50 多名,博导
13 人,并有 13 名外聘企业导师。该学科建有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广西区“稀土功能材料结构
与性能”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高校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新能
源材料设计和应用”2 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和 2 个自治区级研究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 个
区级示范基地:桂电-中铝广西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防预研项目、国家“973”、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
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经费合计 4000 余万元。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6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
文 400 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 100 余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 115 项。
学院大力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地方
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向企业转化高科技项目十余项,转让费数百万元,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
该一级学科现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3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
位授权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为区级重点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学术造诣,具备解决较复杂理论
和实践问题能力、身心健康,适应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
24 / 28
作研究与实务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去处基本为就业
或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校等,本专业特别为高校思政
课教师、高校机关及辅导员队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本专业有正就读武大、北大等名校博士学位的
毕业生。
本学科拥有硕导 31 人、教授 15 人、副教授 20 人、博士 16 人,95%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拥有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1
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及平台 5 个(广西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校地
共建平台、广西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广西校园安全预防及应急管理平台)。近 5 年来,基地开发并
运营全区性大型网络平台 10 多个,各类网站 60 多个。服务对象涉及自治区政府及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
远程办,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广西 76 所高校,14 地市,全区 1100 万师生,2 万多所中小学及幼儿
园,全区 100 多万党员,及多个国家级企事业单位等。各项成果被各大媒体报道数百次。平台为本院研究
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 1 项,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重大招标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0 余项,撰写专著和
主编、参编教材 30 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20 余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本学科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同时兼具电子
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能独立从事环境领域相关科学问题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本学科毕业生能
够胜任科研机构、中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学科现有教师 26 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广泛。师资队伍具备高职称高学历优势,其中具有高级
职称师资人员占 85%,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 54%;具有海外经历教师占约占三分之一;拥有广西区优秀专
家 1 名、广西教学名师 2 名、广西高校“百人计划”人选 1 名。近 5 年,在学科相关领域,主持国家级项目
10 项、省部级项目 17 项、其它项目 56 项,共到位科研经费 1100 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2 项;第一
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27 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或 EI 收录论文 31 篇。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研
究实验平台,实验用房总面积 2600 平方米,设备价值 3000 万元。
学科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与信息三个学科方向。环境科学方向主要开展环境分析化学
和环境污染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具体开展环境污染物分析新试剂和新方法、喀斯特地貌地区污染物的迁
移转化规律等研究;环境工程方向主要开展污水处理技术和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与设备等研究,废弃生
物质资源化实验室获“广西循环经济技术示范点”挂牌;环境监测与信息方向融合了本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优
势,主要开展环境监测仪器、数据信息挖掘、生态建模等研究。学科在环境分析新方法、环境监测仪器、
废弃生物质资源化设备智能化控制研究和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工程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
25 / 28
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为疾病的
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学科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
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是广西唯一的生物
医学工程学科(工学)、广西重点学科, 主要有生物医学电子与仪器、医学传感材料与生物检测技术、医
学成像与信息处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智能医学仪器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生物材料、生物
医学传感与检测、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脑认知与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形成
了以无创血糖检测为代表的的人体生理生化参数无创微创检测特色。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广西科技开发项目 2 项、横向课题 3 项等各类科研项目 30 余项,科研经
费达 2400 余万元,在 2016 年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项,实现了广西区在该
类项目零的突破。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150 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
3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学科有专任教师 1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广西八桂学者 1
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1 人,正高职称 9 人,副高职称 6 人,博士 15 人,45 岁以
下 14 人,海外经历者 10 人。学科拥有“医学检测与神经信息”广西八桂学者创新团队 1 个。学科拥有俞梦孙
院士工作站、广西人体生理信息无创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生物医学传感及智能仪器重点实验
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 2600 余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达 3000 万元。
学科积极开展与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国
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为国家和广西的大健康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服务。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80)(专业学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以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硕士点相关。
直接支撑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是党的十八大建设海
洋强国战略目标、“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 2025》的重要任务,也是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具有巨大需求。
学科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所需的运载工具、信息传输及系统集成,研究解决其共性、核心和关键技术,
为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政策决策支撑。并针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
算机、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更高效利用,船舶的动力装置、船舶电
器设备、轮机自动化系统等面临的新技术要求与挑战,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展相关研究:船舶与海洋
结构物的主体线型、总体布置、总体性能、结构构造及舒适性;海洋目标探测、定位与导航、信息传输系
统;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技术、智能传感器网络与海洋信息服务,海岛和海洋数字化信息平台、海上卫星
救助系统、海洋环境自动动态预测系统。
在该领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已形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通信与导航、海
洋信息工程等特色鲜明、区域相对领先、应用前景广泛的研究方向。学位点整合相关专业优质资源,教学、
科研力量基础好;学科培养目标及规格明确,培养方案合理,海洋信息特色鲜明;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与多家该领域企业、研究
26 / 28
院(中心)达成合作协议,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兼职导师团队,专兼职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
能为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科技研究条件,并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
学和学位论文质量。
交通运输工程(082300)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主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向交通运输
工程领域,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识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智慧交通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
程、交通安全工程等。
学校培养特色优势主要有:(1)结合广西区域发展布局、西部交通网络规划、广西城市交通特点等,
开展服务“一带一路”、面向东盟的区域交通系统和区域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广西城市交通系统
等规划、设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地方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
依托学校在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围绕“互联网+交通”、“车联网”等智慧交通系统
在广西的产业化推进和应用需求,开展智慧交通系统理论技术研究,并基于与广西区共建的交通数据平台,
开展交通大数据与服务方面的研究。(3)针对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开展以道路新型材料研发与应
用、路面病害智能检测、信息化道路综合智能管理评估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研究。
该学科为广西重点学科,拥有智能交通系统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共建)、广西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
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统校地创新科研平台等学科科研平台,科研平台实验仪器设备超过 800 万元;学科
科研和实验条件良好。
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和导师
团队。现有正高级职称科研骨干 8 人;副高职称科研骨干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骨干 15 人。全国优
秀科技工作者 1 人,广西畅通工程专家 2 人、广西应急管理专家 1 人;硕士生导师 20 人;已在区内建设研
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16 个。近 5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 10 项,广西区自然科
学基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并全面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交通设计、交通
规划、工程咨询等服务,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 1500 万元;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5 项,授权发明专利 40 余
项,发表核心论文 200 多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10 余部。学科的科研平台和
科研项目可为学生培养提供优良好机会和条件。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专业学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托和融合学校在车辆、通信、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智能
交通系统(智慧交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与智能检测技术、汽车电子与车辆智能控制、工程
材料与结构、交通网络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运输、交通安全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研究发展方向,
主要面向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领域,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
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和导师
团队。现有正高级职称科研骨干 8 人;副高职称科研骨干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骨干 15 人。全国优
秀科技工作者 1 人,广西畅通工程专家 2 人、广西应急管理专家 1 人;硕士生导师 20 人;双师型(或具有
27 / 28
工程背景)导师 10 人。此外,已在区内建设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16 个。其中区级研究生创新创
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 2 个,科研院所基地 1 个,行业技术管理部门 5 个,大型工程单位 5 个,甲级规划
设计院 4 个。
该学科为广西重点学科,并拥有广西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广西高校智能交通
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系统校地创新科研平台等。科研平台实验仪器设备超过 500 万元。近 5 年来学
科不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承担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交通设计、交通规划、工程咨询等
服务项目 80 余项,横向科研经费超过 800 万元;同时主持了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
超过 1500 万元。目前学科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并发表核心论
文 200 多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10 余部。学科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可为学
生提供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的良好机会和条件。
28 / 28
联 系 方 式
(一)研招办:位于我校金鸡岭校区第二教学楼 2406
邮寄地址:广西桂林金鸡路 1 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招办
邮编:541004 电话:0773-2322180 传真:0773-2192062
网址:研究生院主页 http://www.guet.edu.cn/gra/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www.guet.edu.cn/yjszs/
联系人:廖老师 吕老师
(二)各学院联系人电话
学院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学院 联系人 联系电话
001 机电工程学院 赵老师 2292386 009 法学院 蒋老师 2301033
002 信息与通信学院 孙老师 2231981 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何老师 2291680
003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唐老师 2291536 0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老师 2310263
004 艺术与设计学院 石老师 2305205 012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李老师 2305181
005 商学院 冯老师 2191501 013 MBA 教育中心 古老师 2190801
006 外国语学院 王老师 2290092 014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简老师 0779-2294166
007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黄老师 2291370 0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秦老师 2191396
008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李老师 2191519
(三)申诉举报电话
0773-2322180(研招办)、2290659(校纪委监察)
(四)扫描收藏关注
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 桂电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申明网站导航手机版

© 2004 - 2018 爱考网(琼ICP备12003406号 闽ICP备08106227号)

本站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