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6.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即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规律。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三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
第一,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数量不受该商品价格的影响。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第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极其敏感,以至于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0,而价格降低时需求量趋于无穷大。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第三,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比如名贵字画、吉芬物品等。
37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即VMP=r。
当VMP>r时,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的收益超过成本,因而应增加要素投入。
当VMP<r时,减少一单位要素带来的收益低于成本,因而应减少要素收入。
故:VMP=r,即只有当增加单位要素给厂商带来的收益等于成本时,厂商实现利润最大。
3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
(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39. 首先,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603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0.外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影响,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于它使得私人提供的数量与社会需要的数量出现差异。 这可以由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及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加以说明。
如果一项活动产生负的外部经济影响,那么该项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正成本,从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反之,在存在正的外部影响的条件下,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或:如果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则该经济单位施加了负的外部影响;如果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该经济单位施加了正的外部影响。)
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负的外部经济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的最优产量;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正的外部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的最优产量。
矫正外部性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在内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影响的动机。这些政策主要有:
(1)税收和补贴,即向施加负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向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收益的补贴。
(2)企业合并,即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3)明确产权和谈判。依照科斯定理,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就可以通过市场谈判加以解决。
41.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可以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从而也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