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考试目的和要求 1.目的:考察学生有关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要作家 和代表作品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运用文艺理论去阅读、分析、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考察考生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及相关基础技能的情况,了解考生分析和运用现代汉 民族共同语的能力,认识考生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其运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考察考生从事语 言研究的潜质。 2.要求: (1)掌握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和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2)能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中国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 本特征。 (3)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同时具有熟练准 确地发音和分析语音的能力,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 子正误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一)古代文学 第二卷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三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 11 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 12 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四卷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汤显祖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二)现代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三章 20 年代小说
第四章 20 年代新诗 第五章 20 年代戏剧 第六章 20 年代散文 第七章 30 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九、十章 30 年代小说 第十一、十二章 30 年代小说 第十三章 30 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 年代戏剧 第十五章 30 年代散文 第十六章 40 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十八、十九章 40 年代小说 第二十章 40 年代新诗 第二十一章 40 年代戏剧、散文
(三)现代汉语 绪论 第一章 语音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词汇 第四章 语法
三、试题结构 考试时间:180 分钟。试题类型:1.解释题(18 分) 2.简答题(60 分)3.论述题(50 分) 4.作品评论题(22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