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作用: ;⑵含义: 。
(四)(8分)
我举起拖舰队来的缆绳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我上岸,对我竭尽赞颂,当场就封了他们那里最高的荣誉称号“那达克”给我。皇帝的野心很大,他要再找机会把敌人的船舰都拉回他的港口,甚至想把不来夫斯库整个帝国灭掉,划作一个行省,派上一位总督去统治。他想彻底消灭大端派的流亡者,强迫那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打破蛋的小端,那样他就可以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君主。
但是,我尽力设法让他打消这种念头,从政策到正义,我向他列举了许多论据。我坦 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这件事在国务会议上辩论的时候,大臣中最聪明的一部分人都赞同我的意见。由于我的这一公开而大胆的声明完全违背了皇帝的计划与政策,他因此永远也不会宽恕我。他在国务会议上以一种很策略的方式提到了这事。据说,最聪明的几位大臣至少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示了他们是赞成我的意见。可是另一些人是我的死敌,忍不住就要说话,旁敲侧击地中伤我。从此,皇帝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之间就开始达成一项阴谋;不到两个月,阴谋暴露,却差点儿以我的彻底消灭而告终。
最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又能算什么,你一拂逆他 ,不使其野心得到满足,再大的功劳也等于零。
(节选自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 7. 本文段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联系全书说说作者借这个国家讽刺了当时英国的哪些政治现象。(4分)
18. 文中的君王为什么先是封“我”为“那达克”,后来却又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达成消灭“我”的阴谋?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君王是怎样的人?(4分)
三、写作 (50分)
19.下面两题作文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学会了
提示:①题目的横线上可填“感恩”、“尊重”、“谅解”、“孝敬父母”等有关道德情操类的词语。
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论桓范陈宫
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不从。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爽不能用。陈宫、吕布既擒,曹操谓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日何如?”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仆尝论此二人: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智!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 (《东坡志林》)
1.给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2分)
(1)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 幸
(2)吕布既擒 既: [来源:学_科_网]
2. 请用 | 标示文中加横线语句需要停顿的地方。(2分)
宫 曰 此 子 不用 宫 言 不 然 未 可 知 也!
3. 从本文看,桓范、陈宫两人共同之处有哪些?(3分)
答:
4.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宣扬了怎样的“智”? (3分)
答:
[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
1.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 有约不来过夜半
(3)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颓唐 (2)褴褛 (3)抑扬顿挫 (4)孜孜不倦
3. B
4. 虽然初中生活只有短暂的三年,但是回首往事,我仍然难以忘怀: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我们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沥尽心血的教授我们知识,我们心会神凝的听讲;课后,同学们讨论问题,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在中考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5. ⑴参考示例:采取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低;采取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学习效率高。(言之成理即可)
⑵参考示例:要点: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实践,缺乏指导,易走弯路。要学好语文,既要有正确指导,又要有自主实践。例如:(结合自己 学习体会简要说理)
6.C
7.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8.人往往受到很深的蒙蔽 类比说理(或设喻说理)
9. C
10.(1)变白 (2) 形成面筋,让面点口感更好
11.(3分)①过氧化苯甲酰没有急性毒性②苯甲酸天然存在于某些食品中,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③面粉中这些能被氧化破坏掉的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E等维生素的含量极低或难以被人体利用,本来就不具有营养价值。
12.C(不是全部)
13.⑴父亲带儿子看球,儿子依赖父亲,父亲教儿子足球知识;⑵父亲欲带儿子看球未果,父子各自看球,儿子追求独立,父亲内心无法接受; ⑷儿子带父亲看球,父亲自尊独自前往,儿子体谅尊重父亲。
14.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