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考网 - 中考 - 各省中考 - 辽宁中考 - 辽宁中考 - 正文

2019辽宁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大纲(征求意见稿)

来源:爱考网 [2018-9-27]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辽宁省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考试评价对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依据《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结合辽宁省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参照初中历史统编教材(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命题原则
(一)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时代性  贴近学生和社会,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内容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为依据,参照初中历史统编教材(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命题。
   (二)考试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命题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四、考试形式、时间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科目采取同场分卷、开卷考试、书面作答的形式,历史满分50分。
(二)考试时间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科目采取同场分卷作答,考试时间共10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试题题型及所占分值比例:客观题24分占48%,主观题26分占52% 。
2.试卷中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
3.试题难易程度按低、中、高三个档次,分值比例为7:2:1。
五、注意事项
考生只允许携带初中历史统编教材(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共6册。
六、题型示例
(一)客观题
【试题1】下表是清朝爱国将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从表中你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A.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C.清政府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D.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感受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试题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查知识点呆板形式,通过图表的形式,列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官职”四个方面,反映鸦片战争中清朝爱国将领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外来侵略的状况。解答此题学生需要对表格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考查学生通过史实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对试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本题难易程度低档。
    【试题2】右图为查理一世的判决书。1648年,当死刑判决下来后,查理一世怀着对上帝的虔诚和君权神授的观念从容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位国王悲剧的根源是:他过于专注国王的权力,以至于过分地侵犯了贵族和民众的权利,从而丧失了国王的宝座和自己的头颅。与上述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俄国1861年改革        
【答案】B
【解析】试题命制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试题选取了第一手资料“查理一世的判决书”和与教材不一样的文字叙述,学生通过题干图文介绍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的表述”信息,回顾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试题选取的素材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通过第一手资料的再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选择图片入题,也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图片再现历史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图文并茂,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学科特色鲜明,本题难易程度低档。
【试题3】从古至今,史料都承载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将下列图片中的史料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凡尔赛和约》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根据文物史料出现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的选择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试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了解《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内容”,试题选取的三个文物分别处于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大历史时期,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本题难易程度中档。
(二)主观题
【试题4】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直观地描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馆的铁铸大金天命云板    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兽形玉玦
材料二  第二百四十九条  德国政府应自签字于1918年11月11日停战之日起,缴付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占领德国领土军队之一切军费。
————《凡尔赛和约》节录 
 缔约各国协定,对于各该国彼此人民之间之任何协定,意在中国指定区域内设立势力范围,或相互设有独占之机会者,均不予以赞助。
————《九国公约》节录
材料三

 

雅典公民大会遗址                罗马元老院的大门          
(1)了解西方文明之源应选择的材料是: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新秩序的调整应选择的材料是:
(3)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应选择的材料是:
(4)材料一属于材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答案】(1)材料三(2)材料二(3) 材料一 (4)A
【解析】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试题选取三段史料,采用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意在考查阅读、辨析材料,并从中获取、整理、归纳和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走出死记硬背历史的窠臼,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题难易程度中档。
【试题5】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 ……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新全球史》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摘自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下令关闭沿海基地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
材料四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自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连接亚欧大陆两端通道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
(3)材料三反映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战略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写出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1)丝绸之路(2)对外开放;鉴真东渡、玄奘西行(3)闭关锁国(4)十一届三中全会(5)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再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
【解析】本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查了我国多个朝代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且古代史和现代史结合考查,注重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整合,突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5)注重了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能力立意”。本题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问题情境,试题设计紧密联系现实,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突出了试题的时代性。试题阅读材料精炼,学生需要书写的答案文字量较小,减轻了学生在考场的压力,突出了试题的人文性,本题难易程度中档。
【试题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                       ②                       ③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占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三
史实 结论
1927年,毛泽东率部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④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⑤
(1)根据材料一回答,哪一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是在哪一事件爆发后发表的通电?该通电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写出④、⑤相关的史实或历史结论。
(4)根据上述图文材料,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
(1) ③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号召全民族抗战。
(3)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4)围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或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的革命建设道路等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光辉历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南昌起义、领导全民族抗战、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史实,借助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的阅读、辨析、提炼,意在考查学生表述、理解、感悟、运用等历史学科能力,加深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有效凸显了试题的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时代性,适度渗透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本题难度中高档。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申明网站导航手机版

© 2004 - 2018 爱考网(琼ICP备12003406号 闽ICP备08106227号)

本站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