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努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积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加强国际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四要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努力营造良好创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
>> 延伸阅读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欧阳坚
在2009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把文化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我们要深刻认清形势,切实转变观念,丰富工作抓手,周密开展工作,将中央的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日益清晰,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日益完备,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各地、各部门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工作措施是切实有力、行之有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经营性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培育大批新型市场竞争主体;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企业还为数较少,必须通过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所有这些都表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从全局上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改革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从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文化建设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化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奋发有为,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